病理诊断的辅助手段
多数的病理材料,病理医师一般能直接作出诊断。但约有10%的病例,由于种种原因,诊断有一定困难。为此,除了应该多做切片,仔细观察外,新技术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新技术包括: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PCR、FISH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简称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病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性变化。在组织或细胞中凡是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只要有相应抗体,大多可以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原位显示,使纯形态的病理学发展成为了形态与免疫信号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免疫组化技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不断的实践中,能+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耐药基因等多种项目进行检测。下面简单介绍当前常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几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的状况。
1、感染性疾病:
目前多用于检测病毒、细菌、原虫、肺孢子虫、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
2、免疫学疾病或与免疫学发展机制相关的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及移植排异反应等病变组织中的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检测及定性等。
3、肿瘤
(1)鉴别诊断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对于低分化或未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瘤细胞缺乏分化特征,常难判断组织学类型,甚至难以判定基本组织起源。如果我们用非特异性抗体,就有可能初步区分组织学类型,在其基础上再选用特异性抗体做进一步鉴定。
(2)诊断转移瘤的来源。临床未发现原发瘤的转移瘤,用免疫组化技术有助于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来源。
(3)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的诊断和组织学分型。淋巴系统、髓系统的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外周淋巴细胞活化的过程中细胞的表达的抗原有所不同,因此各种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需要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细胞所表达的抗原来区分类型。
(4)检测肿瘤细胞表达的激素及相关蛋白用以诊断和分类内分泌肿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确定非内分泌系统肿瘤的异常分泌功能。
(5)提示增生细胞的良恶性或估计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例如用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抗体检测B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是肿瘤性增生还是反应性增生等。一些恶性相关指标的检测,如P53、Ki-67、PCNA、VEGF、TOPII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预后。
(6)恶性肿瘤用药的选择。如乳腺癌ER、PR、C-erbB-2的检测,胃肠道间质瘤CD117的检测。
合理的选择使用免疫组化技术,不断提高病理诊断的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是我们病理科一如既往的追求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