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情况下,脾胃是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一般情况你体会不到他的存在,甚至在你饥饱不均,进食生冷辛辣食品时,他也会尽力调整,保持脾胃正常运作,然而,当伤害超过他忍耐的界限时,脾胃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并产生疾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从调整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习惯、调节情绪这四方面对脾胃进行养护。
1、节饮食:温熟软烂淡,米面胜肉菜;饥饮饱时停,细嚼慢咽好
饮食对于脾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物及进食的方式如能够符合脾胃的需求,就有养护脾胃的作用,但如果饮食不能符合脾胃的需要,就会伤害脾胃。
那么脾胃的需求有哪些呢?
从饮食内容上看,要注意营养均衡,从保护脾胃的角度来说,米面易于消化,不宜过少,肉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即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要求饮食要软烂,更要以主食为主,要忌食生冷硬食、油腻辛辣食物;剩菜和腌制食品对胃有一定刺激,也应忌口;食物要温热,但不宜太烫;烟酒增湿生热,损伤脾胃,应该忌口;茶叶咖啡对胃痛、反酸的病人应该忌口,但有的红茶有暖胃助消化的作用,有些食积、湿滞的病人可以餐后适当饮用。
从饭量上看,脾胃正常者进食应以稍饱为宜,不宜过饥过饱,脾胃虚弱的人应以不饥为度,饥时饮饱时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既能保证营养,又不至于过于增加胃肠负担。
从进食习惯来看,首先,提倡一日三餐规律进食,应避免长时间饥饿,因此不吃早饭或不吃晚饭都不好,如果晚饭后活动较少,可以减少晚餐饭量,进食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其次,要细嚼慢咽,在充分咀嚼的过程中,食物能够研磨得更细,同时,在延长的进食过程中,人体还能够分泌充足的唾液及消化酶,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以及营养的吸收,并减轻了胃肠的负担;另外,可以在进餐前和进餐时少进汤水,有助于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营养学家认为,这样可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2、慎起居:饥时不劳作,定时食寐好
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脾胃,规律的睡眠,顺应四时规律以及注意劳逸结合对脾胃都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劳累会损耗人体的元气,脾为了补充元气加倍工作,会导致脾气虚弱,尤其是饥饿的时候,脾本来没有能量,变得虚弱,若是强迫自己去劳动会更加损伤脾胃,在减肥的人群中,有些人往往在饥饿的时候还要剧烈运动,这是危险的,应该避免,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脾胃病人在劳累后出现病情加重,因此,为了保护脾胃应注意劳逸结合。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四时气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比如,根据季节不同增减衣物和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根据时令调配饮食,春季温暖,饮食可偏凉,秋季干燥,饮食宜滋润,冬季寒冷,饮食宜温热。
另外,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疲劳,补充元气,从而补养脾胃之气;且睡眠时全身肌肉能够得到放松,肠胃的生理活动降到最低点,脾胃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时还有助于消化,因此,一些慢性胃病的病人往往会感到早晨胃胀缓解,胃部症状最轻。
除了以上所述,若要保护脾胃,服药需谨慎。药量过大或服用解热镇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中药的清热解毒药、活血药等均可能伤害脾胃,应该尤其慎重。
3、畅情志:过怒胃气结,思虑脾胃伤
情绪对脾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专心思考时往往会无心饭食,当我们生气时,也会胃口不好,就是常说的“气饱了”,这时有经验的人往往会等情绪平复后才进食,否则就可能因此落下脾胃病。
中医认为,思虑伤脾,思虑过度会耗伤气血,从而影响脾胃的功能,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而怒气伤肝,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胃脘饱胀,不欲饮食,嗳气,呕吐等症,中医称作“肝气犯胃”。许多慢性脾胃病的患者因为情绪的问题加重病情,因此,放宽心,保持好的心情,避免过激的情绪刺激,是养护脾胃的根本,如果正在气头上,就要注意不要强进食,以免出现气滞病证。
4、勤运动:锻炼强脾胃,缓劳功效强
过劳对于脾胃是一种伤害,但一点也不运动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食后胃胀时,活动活动就可以缓解,食欲不振时,运动过后就会有食欲,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并可以强健脾胃,对于脾胃病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那么,脾胃病人进行体育锻炼任何项目都可以选择么,时间多长合适,何时去锻炼合适呢?我们认为,脾胃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不宜选择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因为激烈的运动耗伤正气可加重脾虚,而应以缓慢的有氧运动比较合适,比如慢跑、散步、游泳、太极拳、跳舞等,能够起到促进消化,强健脾胃的作用;运动时间应根据自身情况,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过短达不到锻炼效果,过长则容易过于疲劳,伤害正气,身体虚弱的人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时间,不应急于求成;运动的时间可选择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后,脾胃病患者不宜饥饿时运动,胃下垂的患者应在饭后2小时进行运动。锻炼健脾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