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对阳痿(ED)的认识
中医将ED的起因多责之于肝、肾二经。《诸病源候论》中论及:“肾开窍于阴,若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萎弱。” 《济生方》也提到:“五劳七伤真阴衰惫……阳事不举。” 这说明中医古代对阳萎病因的认识首先归于肾气真阳的不足。此外中医同样认为情志异常也会导致ED,如张景岳说:“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 抑郁太过往往和肝气不舒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肝性喜条达,以阴为体,以阳为用,肝气不舒,则易郁而化火。故明代王伦说:“男子阳萎不起,古方多云名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萎者。” 说明古人早就重视精神因素对ED 的影响。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杨强
同时,临床上常见的肝胆湿热也是ED发病的重要原因。而此类肝胆湿热,多由嗜食甘肥之食,或长期饮酒,以致湿热蕴结,下注肝胆而引起。肝胆主宗筋,宗筋为湿热之邪浸淫,则痿而不起。近年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此而来继发的ED也增多。如糖尿病患者的ED;此外,医源性ED,如服用某些降压药物或精神药物后产生的ED也日渐增多。
中医对ED的治疗强调整体调整,治疗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药物、食疗、养生等多方面。
二、ED的中药治疗
ED的中药治疗一定要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绝对不是用大量的辛热药一味的助阳温肾,应注意详察病因,确定病位,分别寒热和虚实,然后立法处方。临床上常见的ED证型有以下几类:
1.命门火衰
证见:阳事不举,面色晃白,精神萎靡,腰脊酸软,头晕耳鸣,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药物:熟地、枸杞子、当归、苁蓉、鹿角胶、杜仲、炒韭子、仙灵脾、仙茅、蛇床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等补益精血,温肾壮阳。
2.肾阴不足
证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失眠健忘、头晕眼花、舌红脉细。
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知母、黄柏、龟板胶、淮牛膝等滋肾填精,养阴泻火。
3.心脾两虚
证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阳事不举。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药物: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桂元肉、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仙茅、蛇床子、酸枣仁、远志、木香。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补心丸等。
4.肝气郁结
证见:阳事不举,情志抑郁,喜叹息,两胁胀满,或急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数。
中成药:四逆散、舒肝丸、逍遥丸等。
5.肝胆湿热
证见:阳痿,阴囊潮湿,有异味,睾丸坠胀甚至肿痛,肢体困倦,心烦口苦,大便粘滞,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药物:可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化湿,泻肝利胆,药用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木通、车前子、泽泻、当归、生地等。
还需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疾病引发的ED,必须将原发疾病与ED的治疗结合起来。比如,一些青壮年常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症而导致阳痿。患者除阳事不举外伴有小腹部坠胀、尿频,有时伴尿痛,有排尿不尽的感觉。尿后或便后尿道口常见的白色分泌物。此病辨证多属下焦湿热,应以清热利湿为主治疗,适当辅以行气活血。药用大黄、黄柏、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元胡、川楝子、当归、川芎、五不留行、陈皮等。
临床上,我们还注意到一些中老年人由于患有糖尿病,也常发生ED。因为糖尿病可对阴茎勃起机制中的多个环节产生影响,其机制比较复杂,既有心理因素、又有病理影响。病理改变包括对神经的影响,尤其是植物神经受损导致传导缺陷;有血管性改变,如糖尿病人的阴茎小动脉扩张反应受到限制;糖尿病人阴茎海绵体的平滑肌的松弛机制受损,影响到勃起早期的血液动力学;当然糖尿病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内分泌改变,如造成睾丸Leydig细胞功能障碍,影响睾酮的生成。对糖尿病ED的治疗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可结合应用中药。可用生地、黄芪、山药、石斛、天花粉、葛根、川芎、牛膝、元胡、赤芍、木香。
在中药治疗中,要切记不能一味应用壮阳药物。民间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ED就是“肾亏”,尤其是“肾阳不足”,因此就将温补肾阳作为治疗ED的主要方法。许多中成药,如男宝、三鞭丸等,亦多以温阳药物组成。事实上,肾阳虚型的病人在ED中约占10%不到,而心脾两虚,肝气郁结和下焦湿热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中医药的治疗应坚持辨证用药的原则。此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治疗ED的方药中,适当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往往对提高疗效有帮助,这可能与许多中老年的ED患者多合并有一些血瘀症候有关,联系到伟哥的主要作用是扩血管,设想在主治方药的基础上增加活血药是合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