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
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张建奎
【关键词】 痉挛; 拮抗肌;痉挛肌;交互抑制;综述
Application of the antagonistic stimulation method in relieving the muscle spasm
Abstract: spasm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entral nervous injury patient's limb movement and prognosis,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therapy are mostly focusing on the patient's spasmodic muscle , The recent development has showed that stimulating the antagonistic muscle as a means to relieve the spasm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s and are supported by some experts. Which based on the reciprocal inhibition theory,This paper will investigate the new approach on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spasm; antagonistic muscle;; spastic muscle;reciprocal inhibition;review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阳性表现之一,其特征是速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并伴随腱反射亢进,其阴性表现有肌无力、选择性运动控制能力丧失、感觉障碍和肌肉力量不平衡等[1]。痉挛发生后可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影响痉挛组织的血液循环[2],长时间的痉挛因肌肉短缩可出现肢体挛缩。因此,肌痉挛是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痉挛的治疗手段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从作用的部位上讲,大都是从痉挛肌群入手,起到直接缓解痉挛的目的。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主张从患者的拮抗肌群入手,以提高痉挛肌群的拮抗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紧张为手段,且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其主要理论基础为交互抑制原理[3]:如果引起某一肌的伸展(伸肌兴奋),则与其相拮抗的肌(屈肌)松弛。其原因是Ia类传入纤维的传入冲动还可以通过Ia纤维的侧枝与中间神经元连接,与其他协同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形成联系以兴奋协同肌,抑制拮抗肌,表现交互抑制。本文将近几年通过刺激拮抗肌来达到缓解痉挛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针灸治疗
针灸已成为中风康复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针刺治疗偏瘫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4],其中一种主张以针刺痉挛劣势侧(非痉挛侧,即拮抗肌群)穴位为主,如上肢取曲
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委中、承山、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拮抗肌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1针刺 姜氏[4]通过观察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拮抗肌组能够明显降低病人的痉挛程度与临床痉挛指数,能够提高病人的ADL,而针刺主动肌组只能提高病人的ADL,没有降低病人的痉挛程度与临床痉挛指数。从而得出针刺拮抗肌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的结论。
张氏[5]观察拮抗肌取穴法治疗脑卒中与脑外伤引起的肢体痉挛的疗效。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拮抗肌取穴法、常规取穴法进行治疗。结果拮抗肌取穴组总有效率57.78%,常规取穴组总有效率44.4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