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湿漉漉的暑热中,不知不觉间就迎来了处暑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虽说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提醒人们,是时候开始秋季养生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肺病科王至婉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这个时节干燥的气候很容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关键就是要防燥。
一、“多事之秋”调睡眠
秋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常出现“秋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的气候。此时,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医学专家告诫人们:如果不注意养生保健,就会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天早晨的空气中含氧量较高,老年人宜早点起床,吐故纳新;秋天的夜晚,气温转凉,老年人宜早睡养神,有助阴精内蓄,保持人体阴阳调和。
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4期:1、入睡期,2、浅睡期,3、中等深度睡眠期,4、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1期和2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3期与4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4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失眠者皆有夜晚睡不着而白天却感到精神不振的体会。这样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很不利于健康。因此,失眠者切不可依赖于安眠药物,而应加强自我调理。
首先,要了解自身的睡眠周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睡眠周期,选择最合适的睡眠时间及方式,以养成规律性的生理时钟。
其次,每天做适量的运动,但勿在晚上做。适度的运动可以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
再次,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每晚临睡前洗个热水澡,以帮助自己建立规律的睡眠周期。按摩也可以促进睡眠。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失眠者可躺在床上,放松身体。
另外注意以下几种禁忌:
1. 忌临睡前吃东西:如果临睡前吃东西,肠胃等又要忙碌起来,这样加重了它们的负担,身体其它部分也无法得到良好休息,不但影响入睡,还有损于健康。
2. 忌睡前用脑过度:临睡前则做些较轻松的事,使脑子放松,这样便容易入睡。否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使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时间长了,还容易失眠。
3. 忌睡前情绪激动:人的喜怒哀乐都容易引起神经中枢的兴奋或紊乱,使人难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
4. 忌睡前说话:因为说话容易使大脑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睡眠。
5. 忌睡前饮浓茶、喝咖啡:浓茶、咖啡属刺激性饮料,含有能使人精神处于亢奋状态的咖啡因等物质。睡前喝了易造成入睡困难。
现研究证实,食物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
1. 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睡前喝一杯牛奶,其中的色氨酸量足以起到安眠作用。饮用牛奶的温饱感也增加了催眠效果。
2. 核桃:核桃是一种滋养强壮品,可治神经袁弱、健忘、失眠、多梦和饮食不振。每日早晚各吃些核桃仁,有利睡眠。
3. 桂圆:性味甘温,无毒。桂圆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医失眠健忘、神经震弱等。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等梦的方剂“归脾丸”就有桂圆肉。
4. 莲子:莲子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心烦梦多而失眠者,则可用莲子心加盐少许,水煎,每晚睡前服。
二、精神安宁保容平
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老年人尤其容易引起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是因为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碰到阴雨连绵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
怎样防止秋愁呢?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因此,秋季养生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此时,外出旅游或登高望远,可使人心旷神怡,是调节不良情绪的良剂。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三、运动有节收气血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在经历了炎夏的酷暑和湿闷后,迎来了倍感凉爽和舒适的秋季。宜人的秋季,也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但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阳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但如果平时锻炼有素,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成规,非要把平时的大运动量改成小运动量不可。
秋季中午热,早晚凉,虽说“春捂秋冻”,可是上了年纪就不一定禁得起“冻”。所以,早晨外出时要多穿一些衣服,练得热了,可适当减去一些衣服。休息的时候,应披上外衣,防止着凉感冒。如果打算冬季用冷水洗脸或进行冷水浴,也应从立秋时开始,每天坚持,不可间断;一旦中断了,再坚持下去就有些费力。
适合于秋天的运动以有氧训练为好,如慢跑、散步、登山等。运动的时间以大于半小时为宜。此外,尤其要做好整理运动,它有利于收敛运动时向外耗散的气血。
秋天的运动推荐爬山,爬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它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爬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爬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四、调整饮食防秋燥
“秋老虎”一来,白天会热浪袭人。这是因为“立秋”时三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所以,立秋之初,天气仍很闷热,人们首先还是要防暑降温。
清热解暑类食品别一下子全撤除。此类饮食既能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平时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同时,随着天气的转凉,寒凉饮食要减少,如西瓜、黄瓜要少吃。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吃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燥气”过度,便成燥邪,燥易伤津,津气亏乏,出现干燥的症状,如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如何预防秋燥哪?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宜平补、清补,不宜大补。
第一:多喝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我们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水份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替我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那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代医学中的给病号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蜂蜜是大自然赠给我们人类的贵重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份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现代医学也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第二: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我们人体的危害。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但不可多吃。特别是秋天,最好别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有道理的。
第三: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季应多吃水果和蔬菜。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水果中首推梨,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蔬菜中首推南瓜。秋天到来,南瓜俏销,因为秋天是个吃南瓜的好季节。秋天气候干燥,增加含有丰富维A、维生素E的食品,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改善秋燥症状大有裨益。而南瓜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南瓜所含的β胡萝卜素,可由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视蛋白,在视觉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旦缺乏胡萝卜素会导致夜盲甚至全盲的严重后果,这点在小朋友身上更为明显。清代名医陈修园说:“南瓜为补血之妙品。”常吃南瓜,可使大便通畅,肌肤丰美,尤其对女性,有美容作用。
南瓜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煮粥、蒸食、熬制、煮饭等。用南瓜200克、黑米150克、大枣60克,可制作南瓜黑米粥,将南瓜洗净去柄切开,取出种子切片,将黑米、大枣洗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先用猛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米烂即可。也可将南瓜150克蒸熟后,依次加入40克糖、250毫升牛奶、1个鸡蛋,煮成小儿适宜的南瓜糊。
吃南瓜也不要过量。吃太多的南瓜,摄取过量的β-胡萝卜素时,β-胡萝卜素会沉积在表皮的角质层当中,因此像鼻子、人中、前额、手掌、脚掌、眼睛周围、指甲旁、关节周围,或身体表皮皱折较多的地方,皮肤会转变成柠檬黄般的颜色,看起来就像是黄疸一样,这种症状被称为胡萝卜素黄皮症。不过胡萝卜素黄皮症是因为β-胡萝卜素升高而形成的,这种黄并不会在巩膜上着色。所以,食用南瓜,每天不要超过一顿主食的量即可。
第四:重食疗以润肺。中医认为,燥为秋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因此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养阴润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适当食用百合、银耳、山药、甜杏、仁白果、罗汉果、蜂蜜、冰糖等。
多喝粥,“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也是必不可少的。冰糖银耳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都有养阴润肺作用。
现举几例粥疗之方如下:
梨子粥:梨子2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g,和水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于煮粥,可作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栗子粥:栗子50g,粳米100g,加水同煮成粥。因栗子具有良好的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腰腿酸痛、关节痛等。
芝麻粥:芝麻50g,粳米100g,先将芝麻炒熟,研成细末,待粳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适于便秘、肺燥咳嗽、头晕目眩者食用。
胡萝卜粥:将胡萝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g和水煮粥。因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人体摄入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适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菊花粥:菊花60g,粳米100g,先将菊花煎汤,再同煮成粥。因其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对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的治疗功效。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第五:注意,秋天进补要因人、辨证的对待,这样才更有针对性。
1 依身体状况而定。如血虚的病人应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如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应多食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这样才能发挥药物的保健作用。
2 依工作环境而定。如果工作场所处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如户外或有空调的房间,人体就易产生燥火,需要进补一些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但如果长期工作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如果再进行泻火、滋养的治疗,就不适合了。
3 依年龄而定。人的年龄大小不同,进补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弱,选择药物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忌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润滑的药物。这都是在进补时应该注意的。
4 依区域而定。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人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就会有不同。比如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若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在应用食物时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