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近年胃癌领域文献,易知围手术期化疗乃胃癌研究领域之热点。所谓围手术期化疗(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含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亦称术前化疗,旨在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控制微转移,改善治疗效果。本文限于篇幅,以评述新辅助化疗现状和进展为主。
胃癌新辅助化疗现状和趋势
从近年有关胃癌新辅助化疗文献,笔者总结此类研究有三大趋势,分述如下。
治疗领域扩大化
胃癌新辅助化疗适应证渐宽,从初始时将不可切除之胃癌使其可切除者,而今已延及晚期转移性胃癌,包括肝转移和腹膜转移者,此又得益于目前化疗药物较高的有效率和良好的耐受性之故。围手术期化疗的价值业已得到学界的认可,源于Cunningham牵头的MAGIC研究。 该研究随机入组503例可切除的胃、胃食管结合部和食管下段腺癌,单纯手术组250例,围手术期治疗组253例,所用化疗方案为ECF方案(表阿霉素 50mg/m2 d1,顺铂 60mg/m2 d1,氟尿嘧啶 200mg/m2 d1-21,每21天重复,共三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率。结果表明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围手术期化疗可显着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HR=0.66)和总生存率(HR=0.75,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6%和23%),故此治疗模式已成为欧洲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标准。然该研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术前化疗后并未评效,而在术后辅助化疗中仍继续使用原方案;二是研究中纳入了胃、胃食管结合部和食管下段腺癌,此三者实各有异,将此研究结果完全推及到所有胃癌患者似也欠妥。[6] 国内学者回顾性报告87例胃癌患者,有效率为51.7% (15/29),新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6个月和19.9个月(P=0.02),当可亦为佐证。
近半数进期期胃癌常出现腹膜转移,一般认为已失去手术机会,效果很差,但近日本针对腹膜转移采用以S-1为主的化疗,长期控制甚至达pCR者个案报告甚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对胃癌肝脏转移者也有新辅助化疗之探讨,合理确定适应证,或能使患者获益。
治疗模式多样化
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目前呈多样化态势,静脉化疗、放化疗结合以及局部动脉灌注化疗等,尤以前两者应用最为广泛。静脉化疗典范当推MAGIC研究,而放化疗结合者的代表则为RTOG9904研究。[8] 该研究方案为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顺铂两周期后同步放化疗(氟尿嘧啶持续滴注并紫杉醇每周输注),结果发现49例患者中病理学完全缓解率甚高,达26%,获得病理缓解的患者1年生存率有改善(82%比69%)。Stahl等新近报告了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化疗与术前放化疗结果的比较。 该临床研究纳入标准为局部进展期(uT3-4NXM0)的食管下段和贲门癌。术前化疗组为化疗15周后手术切除,术前放化疗组为化疗12周后放化疗3周后手术切除,主要终点指标为总生存时间,该研究拟入组354例患者,因入组慢而提前结束,入组的126例患者(119例可评价)中手术切除率相近,放化疗组出现病理学完全缓解者众((15.6% 比2.0%)),淋巴结阴性率高((64.4% 比37.7%) ,3年总生存率高(HR=0.67, 47.4%比27.7%),惟术后病死率略高(10.2% v 3.8%; P =0.26)。我单位近年开展以奥沙利铂为主的新辅助化疗,术后病理学完全缓解者约4%,与此报告相若。可见,术前放化疗也可用于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但会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的机率。新辅助介入治疗化疗治疗胃癌由来已久,通过高选择性动脉插管将药物注入肿瘤血管,局部药物浓度高,可使肿瘤显着缩小,惜尚缺乏可信度高的大样本研究结果。
疗效预测个体化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同样面临着疗效预测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治疗的决策。文献报告围手术期治疗显效者预后多较好。Mansour等对16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和R0切除的胃癌患者进行分析,范围组织学有坏死变性或纤维化炎症改变的范围达50%以上者3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SS)达到69%,淋巴结转移、pT3及以上、高组织学分级、脉管神经侵犯和组织学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