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黄色瘤是以泡沫样细胞沉积于粘膜的一种反应性增生,也称胃部黄斑,是胃部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胃粘膜损伤、胃上皮肠化生、血脂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
胃黄色瘤在临床上常无症状,不会引起胃胀、胃痛、反酸、烧心等消化道及其他临床症状,通常由胃镜检查偶然发现,病灶常为单发,胃镜下可见到高出胃粘膜表面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或扁平隆起,或雪花状或斑片状,表面光滑或粗糙,呈黄色或黄白色,直径约1mm-6mm不等。在显微镜下可见胃粘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巢的细胞界限清楚,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桨丰富。HE染色呈泡沫状,核小,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偏向于一侧。本病可发生于胃内任何部位,以胃窦部最为多见。
胃黄色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大部分患者可在胃镜下通过活检钳一次性钳除,直径较大者可分部位分次钳除。如胃黄色瘤伴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时,应积极治疗伴随疾病。
目前,并无直接有效的证据证明胃黄色瘤与胃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但在部分胃癌患者的检查中,也可见到本病。如检查发现有胃黄色瘤,应当引起重视,在生活中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