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临床表现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腹痛等症状。
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肠道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2、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p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3、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4、腺瘤 乳头状腺瘤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癌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一般只有1个,偶尔可有几个。因为瘤体较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故而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电子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5、家族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为肿瘤样息肉,最终将发生癌变。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子女有50%可能同样得病,性别差别不大。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一般不会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尚有一种本病的变种,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肿瘤,这种疾病称为加德纳氏综合症。
6、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症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症。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疾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黏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色素斑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息肉大多在成年后出现,累及全胃肠道,以胃及小肠更为多见。息肉属错构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出血等表现,有时可引起肠梗阻,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本综合症极少癌变,最近发现有2~3%发生胃肠道癌的危险性,常涉及十二指肠。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息肉依其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在临床上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或激光或微波切除术。术前行肠道清洁准备,在凝血机制无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切除。
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用以下方法:①高频电凝灼除法(氩离子凝固术):是常用的方式,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临床上多用,主要用于有蒂息肉。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此法不常用。
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用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但是激光气化法在临床上不常用。
2、手术治疗
息肉病患者可采取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这样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外科手术指征常为:10个以上多发性、体积较大,且局限于某一肠段的腺瘤;较大息肉堵塞大半肠腔,蒂部显示不清或广基腺瘤,基底直径>2cm。大肠腺瘤切除后复发率高,有多发性腺瘤可能,应根据患者组织学类型制定细致的临床随访计划,及早发现病变并给予及时治疗。
3、定期随访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或状态,所以,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计划是必要的。
预防
1、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要保持心态平衡,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水果、蔬菜和全谷富含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另外,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
3、坚持体育锻炼。多进行体育锻炼可控制体重,可以独立降低结肠患病的风险。
4、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是导致结肠癌的重要原因,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