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AS是一种从骶髂关节开始发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进行性和自限性疾病,受累脊柱科发生脊柱强直及屈曲畸形,确切病因不明,但与感染、遗传、潮湿寒冷、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其他因素等有关。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于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患病率为0.3%左右。
AS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2.7岁。发病隐匿,起初多为臀部、骶髂关节或大腿后侧隐痛,难以定位。下腰痛不适为本病最常见症状。晨起加重,活动后缓解。脊柱受累使其活动受限,肋椎关节受累使胸廓活动受限。活动期,骶髂关节、耻骨联合、脊柱棘突、髂嵴、大转子、坐骨结节、胫骨结节和跟骨结节等部位均可有疼痛及压痛。半数以上出现外周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主要侵犯髋关节和肩关节。肿痛有游走的特点。在病变活动期,下背部、髋部疼痛与骶髂关节CT上的侵蚀呈正相关。
病理:
AS病理的特征性改变是韧带附着端病(enthesopathy),病变原发部位是韧带和关节囊的附着部,即肌腱端的炎症,导致韧带骨赘(syndesmophyte)形成、椎体方形变、椎骨终板破坏、跟腱炎和其他改变。因为肌腱端至少在生长期是代谢活跃部位,是幼年发生AS的一个理要区域,至于为何好发于肌腱端,仍不明了。
病变最初从骶髂关节逐渐发展到骨突关节炎及肋椎关节炎,脊柱的其它关节由下而上相继受累。AS周围关节的滑膜改变为以肉芽肿为特征的滑膜火。滑膜小血管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厚,经数月或数年后,受累滑膜有肉芽组织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有明显的钙化和骨化,韧带附着处均可形成韧带骨赘,不断向纵向延伸,成为两个直接直邻椎体的骨桥,椎旁韧带同椎前韧带钙化,使脊椎呈“竹节状”。
随着病变的进展,关节和关节附近有较显著的骨化倾向。早期韧带、纤维环、椎间盘、骨膜和骨小梁为血管性和纤维性组织侵犯,被肉芽组织取代,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附近骨质硬化;经过修复后,最终发生关节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椎骨骨质疏松,肌萎缩和胸椎后凸畸形。椎骨软骨终板和椎间盘边缘的炎症,最终引起局部骨化。
心脏病变特征是侵犯主动脉瓣,使主动脉前膜增厚,因纤维化而缩短,但不融合,主动瓣环扩大,有时纤维化可达主动脉基底部下方。偶见心包和心肌纤维化,组织学可见心外膜血管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动脉内膜炎;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组织破坏,代之纤维组织,纤维化组织如侵犯房室束,则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肺部病变特征是肺组织事斑片状炎症伴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进而发展至肺泡间纤维化伴玻璃样变。
诊断标准
(1)强直性脊柱炎最早通用的诊断标准是,1961年在罗马会议提出的,称罗马标准。1966年纽约会议对罗马标准进行修订,称为纽约标准:
X线骶髂关节炎分级:
O级:正常。1级:可疑变化。2级: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无变化。3级,明显异常,为中度或进展性骶髂关节炎,伴有下列一项或一项以上改变: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变窄,或部分强直。 4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
(1)诊断:
①腰椎前屈、后伸、侧弯三个方向活动受限;
②腰背痛史或现在症;
③第4肋间隙测量胸廓活动度小于2.5厘米。
(2)分级:
肯定强直性脊柱炎
1、双侧3 ~4级骶髂关节炎加一项以上临床标准;
2、单侧3~4级或双侧2级骶髂关节炎加第l项或第2+3项临床标准。
可能强直性脊柱炎: 双侧3~4级骶髂关节炎而不伴有临床标准者。
(2)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Modified New York criteria,1984)
(1)诊断
①临床标准
1、下腰痛、僵硬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2、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3、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②放射学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达到或超过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 4级。
(2)分级
1、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
2、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去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该标准提高了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敏感性,但临床上3级X线骶髂关节炎的判定并不容易,且忽略了本病的早期症状,故亦不尽如人意。
以上的诊断标准都强调了腰痛、腰椎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受限和骶髂关节炎,只要注意这些要点,则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男性青少年,凡有急性或慢性腰及下背部疼痛、僵硬感,均应疑及本病,必须及早作骶髂关节X线摄片检查以明确诊断。结合X线CT影像诊断即可明确诊断
(5)欧美脊柱关节病研究组标准:炎症脊柱痛或对称性以及下肢关节为主的滑膜炎,并附加以下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即
1、阳性家族史
2、银屑病
3、炎性肠病
4、关节炎前1个月内有尿道炎、宫颈炎或急性腹泻;
5、双侧臀部交替疼痛
6、肌腱末端病
7、骶髂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稍加,少数病人有轻度贫血(正细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不大,而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血清白蛋白减少,α1和γ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增加,血清补体C3和C4常增加。约50%病人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虽然90%~95%以上AS病人LHA-B27阳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来诊断AS,LHA-B27不作常规检查,不能依次筛选病人。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放射线证据。
X线检查对AS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约98%~100%病例早期即有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原发性AS和继发于炎性肠病、Reiter综合征、牛皮癣关节炎等伴发的脊柱炎,X线表现类似,但后者为非对称性强直。在韧带、肌腱、滑囊附着处可出现骨为和骨膜炎,最多见于跟骨、坐骨结节、髂骨嵴等。其它周围关节亦可发生类似的X线变化。
早期X线检阴性时,可行放射线核素扫描,计算机断层和核磁共振检查,以发现早期对称性骶髂关节病变。但必须指出,一般简便的后前位X线片足可诊断本病。
概言之:诊断要依据症状,关节体征,关节外表现、家族史。
一、症状
腰背痛的病人属于机械痛、非炎症性疼痛。本病患者多为炎性疼痛。炎症性疼痛表现:1背部不适发于40岁以前,2。发病缓慢3.症状3月以上4.背痛伴晨僵5.背部不适活动后减轻或消失
以上5项有4项即支持炎性疼痛。
二、体格检查
开始骶髂关节和椎旁肌肉压痛,继而压痛范围增广;腰曲减弱,脊柱各方向活动首先或消失,胸廓活动范围减少,颈曲减弱或消失。检查方法:双足贴墙壁试验,要求双足和枕部均可触壁为正常,否则为强脊炎;胸廓扩张试验;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阳性。
三、X线表现:
早期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中下部开始,为两侧性。开始多侵犯髂骨侧,进而侵犯骶骨侧。可见斑点状或块状骨侧明显。继而可侵犯整个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有骨硬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发生骨性强直。多从骶髂关节向上发展,亦有少数从颈部向下发展的。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疼痛,而X线上表现不明显。之后骶髂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进一步发展关节软骨和关节面被破坏。出现关节间隙不规则,到晚期僵直,关节间隙完全消失。
骶髂关节炎X线下易用按钮约诊断标准分类5级:0级为正常骶髂关节,Ⅰ级为可疑骶髂关节两侧炎;Ⅱ级为骶髂关节边缘模糊,略有硬化和微小侵蚀病变,关节腔轻度变窄;Ⅲ级为骶髂关节两侧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不清,有侵蚀病变伴关节腔消失;Ⅳ级为关节完全融合或强直伴或不伴残存的硬化。
脊柱的X线最具特征性,早期主要表现为椎体方形变和脱钙,以后才出现脊柱竹节改变和脊柱后凸畸形。方形变:因椎体前部上下缘韧带附着处骨赘所致,增生的新骨造成椎体方形变。竹节样变:见于本病中晚期,由于新生骨赘在相邻的椎体两侧形成骨桥,正位片椎体间骨桥很像竹节。3条骨化带自上而下纵贯脊柱。两侧的骨化的关节突及中间棘突及骨化的棘上、棘间韧带。脊柱后凸畸形:晚期椎间盘病变,椎间隙变窄,正常生理曲度消失。
亦有文献认为:脊柱病变的X线表现,早期为普遍性骨质疏松,椎小关节及椎体骨小梁模糊(脱钙),由于椎间盘纤维环附带部椎骨上角和下角的破坏性侵蚀,椎体呈“方形椎”,腰椎的正常前弧度消失而变直,可引起一个或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病变发展至胸椎和颈椎椎间小关节,间盘间隙发生钙化,纤维环和前纵行韧带钙化、骨化、韧带骨赘形成,使相邻椎体连合,形成椎体间骨桥,呈最有特征的“竹节样脊柱”。
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稍加,少数病人有轻度贫血(正细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不大,而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血清白蛋白减少,α1和γ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增加,血清补体C3和C4常增加。约50%病人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虽然90%~95%以上AS病人LHA-B27阳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来诊断AS,LHA-B27不作常规检查,不能依次筛选病人。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放射线证据。
临床表现:主要是腰痛、腰僵和腰部活动功能消失。后期有驼背畸形引起的呼吸消化和循环功能障碍。
亦有文献认为主要症状为疼痛、肿胀、晨僵、麻木、发热、出汗、脊柱关节活动障碍、脊柱关节强直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的初发部位多在腰骶部,100%患者同时伴有骶髂关节痛。此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脊柱,在腰背。初期感觉腰背轻微疼痛、僵硬、不能久坐。病情如继续发展可产生肢冷、弯腰困难,甚至强直,病情得不到控制继续发展就会导致脊柱强直、驼背、不能俯仰、直立前视,甚至可累及肾脏及心脏、肺。还可以产生虹膜炎。
临床分型
⑴明显型
①急性发作期:
一般多见青少年,男多于女。身体健康,突然出现腰骶疼痛,有时疼痛的比较严重,有时上窜胸颈,有时下趋大腿足跟,甚至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兼久郁怒烦躁,心烦起急,口干舌燥,便干涩赤,或有发热恶寒,或有低热,舌苔淡白或淡黄,脉象弦数。
②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结束,症状减轻,并不意味着病情的痊愈。此期应以遗留症状处理,不可留下病根。
⑵隐匿型:
早期可有不想进食、疲乏、消瘦和贫血状态,少数可有低热和关节痛,好像初患风湿热或结核病,一般并不严重所以往往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病可在外伤,过度劳累或感染之后发生,此为病因。
临床症状综述:
AS常见于16~30岁青年人,男性多见,4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少见,约占3.3%。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女性病人周围关节受侵犯较常见,进展较缓慢,脊柱畸形较轻。
1、关节病变表现。AS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少数病人先由颈椎或几个脊柱段同时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晨起明显;也可表现为夜间疼,经活动或服止痛剂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强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⑴骶髂关节炎:约90%AS病人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间歇怀或两侧交替出现腰痛和两侧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无阳性体征,伸直抬腿试验阴性。但直接按压或伸展骶髂关节可引起疼痛,所以不象坐骨神经痛。有些病人无骶髂关节炎症状,仅X线检查发现有异常改变。约3%AS颈椎最早受累,以后下行发展至腰骶部,7%AS为几具脊柱段同时受累。
⑵腰椎病变:腰椎脊柱受累时,多数表现为下背前和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前屈、扣础⒉嗤浜妥墒芟蕖L寮炜煞⑾盅导雇谎雇矗蹬约∪饩仿危缓笃诳捎醒∥酢
⑶胸椎病变:胸椎受累时,表现为背痛、前胸和侧胸痛,最兵器一驼背畸形。如肋椎关节、胸骨柄体关节、胸锁关节[19、20]及肋软骨间关节受累时,则呈束带状胸痛,胸廓扩张受限,吸气咳嗽或打喷嚏时胸痛加重。严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所状态,胸廓扩张度较正常人降低50%以上,因此只能靠腹式呼吸辅助。由于胸腹腔容量缩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
⑷颈椎病变:少数病人首先表现为颈椎炎,先有颈椎部疼痛,沿颈部向头部臂部放射。颈部肌肉开始时痉挛,以后萎缩,病变进展可发展至颈胸椎后凸畸形。头部活动明显受限,常固定于前屈位,不能上仰、侧弯或转动。严重者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块地面,不能抬头平视。
⑸周围关节病变:约半数AS病人有短暂的急性周围关节炎,约25%有永久性周围关节损害。一般多发生于大关节,下肢多于上肢。有人统计,周围关节受累率,髋和肩为40%,膝15、5,踝10%,足和腕各5%,极少累及手。解放军总医院报道80例AS,髋关节受累率为征候(100%);活动受限(64%)、屈曲挛缩(38%)、肌肉萎缩(25%)、发生关节强直(37%),是AS病人的主要致残原因;髋部症状出现在发病后5年内者占94%,提示AS发病头5年如未累及髋关节,则以后受累的可能性不大。
肩关节受累时,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更为明显,梳头、抬手等活动均受限。侵犯膝关节时则关节呈代偿性弯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为困难。极少侵犯肘、腕和足部关节,侵犯于部分节者更为罕见。
此外,耻骨联合亦可受累,骨盆上缘、坐骨结节、股骨大粗隆及足跟
部可有骨炎症状,早期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痛,晚期有骨性粗大。一般周围关节炎可发生在脊柱炎之前或以后,局部症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易区别,但遗留畸形者较少。
2、关节外表现。AS的关节外病变,大多出现在脊柱炎后,偶有骨骼肌肉症状之前数月或数年发生关节外症状。AS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发多种疾病。
⑴心脏病变:以主动脉瓣病变较为常见,据尸检发同约25%AS病例有主动脉根部病变,心脏受累在临床上可无症状,亦可有明显表现。临床有不同程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约1%;约8%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可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时存在单独发生,严重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发生阿一斯综合征。当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口时可发生心绞痛。少数发生主动脉瘤、心包炎和心肌炎。合并心脏病的AS病人,一般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脊柱炎及外周关节病变较多,全身症状较明显。Gould等检查21例AS病人心功能,发现AS病人的心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⑵眼部病变:长期随访,25%AS病人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或葡萄膜炎,后者偶可并发自发性眼前房出血。虹膜炎易复发,病情越长发生率愈高,但与脊柱炎的严重程度无关,有周围关节病者常见,少数可先于脊柱炎发生。眼部疾病常为自限性,有时需用皮质激素治疗,有的未经恰当治疗可致青光眼或失明。
⑶耳部病变:Gamilleri等报道42例AS病人中1/2例(29%)发生慢性中耳炎,为正常对照的4倍,而且,在发生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中,其关节外明显多于无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
⑷肺部病变:少数AS病人后期可并发上肺叶斑点状不规则的纤维化病变,表现为咳痰、气喘、甚至咯血,并可能伴有反复发作的肺炎或胸膜炎。X线检查显示双侧肺上叶弥漫性纤维化,可有囊肿形成与实质破坏,类似结核,需加以鉴别。
⑸神经系统病变:由于脊柱强直及骨质疏松,易使颈椎脱位和发生脊柱骨折,而引起脊髓压迫症;如发生椎间盘炎则引起剧烈疼痛;AS后期可侵犯马尾,发生马尾综合征,而导致下肢或臀部神经根性疼痛;骶神经分布区感染丧失,跟腱反射减弱及膀胱和直肠等运动功能障碍。
⑹淀粉样变:为AS少见的并发平。有报道35例AS中,常规直肠粘膜活检发现3例有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大多没有特殊临床表现。
⑺肾及前列腺病变:与RA相比,AS极少发生肾功能损害,但有发生IgAD肾病的报告。AS并发慢性前列腺炎较对照组增高,其意义不明。
鉴别诊断:
一、与类骶髂关节的病变鉴别:
(1)类风湿性骶髂关节炎,常为双侧发病,往往病变程度不同,侵犯骶髂关节的上半部,关节面骨皮质密度减低,关节下出现小囊样骨缺损,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带。
(2)化脓性骶髂关节炎为单侧骶髂关节发病,早期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随后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增生并存,骨性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
(3)结核性骶髂关节炎常为单侧关节发病,早期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骶、髂骨前下13骨质破坏区,破坏腔的边缘不清,相应软组织有残留小骨片,散在斑点状高密度钙化及死骨。关于细小颗粒状或“砂粒状”死骨,可能是干酷性物质的钙化点,也可能是真正的“砂粒状”死骨。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周围冷脓肿或窦道形成。
(4)致密性髂骨炎,发生于女性,常与妊娠有关,髂骨面关节旁呈三角形的骨质致密影,上宽下窄,外侧缘边缘不清,骶髂关节面骨质无破坏,关节间隙无改变。
二、与可发生或引起类强直性脊柱炎及骶髂关节病变鉴别诊断:
1、腰骶关节劳损。慢性腰骶关节劳损为持续性、弥漫性腰痛,以腰骶部最重,脊椎活动不受限,X线无特殊改变。急性腰骶关节劳损,疼痛因活动而加理,休息后可缓解。
2、骨关节炎。常发生于老年人,特征为骨骼及软骨变性、肥厚,滑膜增厚,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脊柱和膝关节等较常见。累及脊椎者常以慢性腰背痛为主要症状,与AS易混淆;但本病不发生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无全身症状,X线表现为骨赘生成和椎间隙变窄。
3、Forestier病(老年性关节强直性骨肥厚)。脊椎亦发生连续性骨赘,类似AS的脊椎竹节样变,但骶髂关节正常,椎间小关节不受侵犯。
4、结核性脊椎炎。临床症状如脊椎疼痛、压痛、僵硬、肌肉萎缩、驼背畸形、发热、血沉快等与AS相似,但X线检查可资鉴别。结核性脊柱炎时,脊椎边缘模糊不清,椎间隙变窄,前楔形变,无韧带钙化,有时有脊椎旁结核脓疡阴影存在,骶髂关节为单侧受累。
5、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已确认AS不是RA的一种特殊类型,两者有许多不同点可资鉴别。RA女性多见,通常先侵犯手足小关节,且呈双侧对称性,骶髂关节一般不受累,如侵犯脊柱,多只侵犯颈椎,且无椎旁韧带钙化,有类风湿皮下结节,血清RF常阳性,HLA-B27抗原常阴性。
6、肠病性关节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肠原性脂肪代谢障碍(Whipple)都可发生脊柱炎,且肠病性关节病受累关节和X线改变与AS相似而不易区别,因此需要寻找肠道症状和体征,以资鉴别。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粘膜溃疡,水肿及血性腹泻;局限性肠炎的腹痛、营养障碍及瘘管形成;Whipple病的脂肪泻,急剧消瘦等,都有助于原发性疾病的诊断。肠病性关节病HLA-B27阳性性率低,Crohn病病人肠灌注液IgG增高,而AS病人肠灌液中IgG基本正常。
7、Reiter综合征和牛皮癣关节炎两病均可发生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但脊柱炎一般发生较晚,较轻,椎旁组织钙化少,韧带骨赘以非边缘型为主(纤维环外纤维组织钙化),在相邻两椎体间形成部分性骨桥与AS的竹节样脊柱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