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血脂水平总体在逐年升高,因而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90年代初期,美国约60%的人超过边缘性高血脂的标准。我国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的人群血脂水平明显增加,尤其在北方大城市,约30%~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超过边缘性标准的血脂代谢异常,即高血脂。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控制高血脂已势在必行。
人体内的脂肪物质,是体内所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并且还参与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许多代谢过程。比如,脂肪是人体内各种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参与组织修复过程,但是,若体内的脂肪过剩,在其它损伤因素之协同作用下,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产生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逐渐变窄或阻塞,引起所供血的组织器官缺血或梗塞。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条途径,前者主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靠饮食中摄取。
血液中脂质与蛋白质结合成为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胆固醇进入周围组织(包括血管),而高密度脂蛋白可将胆固醇从组织中反向转移到肝脏。凡能引起脂肪在体内合成增加、分解减少及摄入增多等病因,均会导致高血脂。
常见病因:
①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低、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
②高甘油三酯:过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症。根据病因,临床上将高血脂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后者由其它疾病引起,发病率较低。原发性高血脂可能与有关基因、脂蛋白及其受体或酶类异常有关,还与许多其它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