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风的主要原因,约85%的中风是缺血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基础,中风存活的患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再发作和其他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大的临床随机研究证据也显示再次中风是非常有可能的。中风也是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10年的死亡率是79%,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初次中风发作27%,心血管病变26%。缺血性脑血管病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的疾病,估计80%的中风发作可以使用现代手段预防其发作,这些手段包括抗高血压、降脂、抗栓以及外科及血管内治疗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为TIA和脑梗死:前循环病变为单眼失明或黑朦、Horner综合征、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偏盲等是颈动脉系统缺血所表现出的症状,其中单眼失明或黑朦、Horner综合征多提示病变位于眼动脉发出前。后循环病变为反复发作性眩晕、一过性双眼黑朦,发作性双侧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口周麻木,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晕厥、倾倒发作,复视等症状。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种族。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炎症及慢性感染。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传统治疗方法是内科保守治疗,但是十几年前的几个随机化对照研究显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在预防卒中的发生方面优于保守治疗,奠定了CEA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治疗方案的地位。
虽然CEA能够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引发的的卒中,但是毕竟作为需全麻下进行的较大手术,这一方法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患者的年龄、心肝肾功能等等,在所有的CEA研究中,都剔除了类似这样的高危患者。
1989-1990年,Mathias等率先使用Wallstent支架开展颈动脉狭窄病变支架成形术的治疗,Theron等首先使用Streker支架,1993年Diethrich等首先使用Palmaz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很多学者开展了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Carotid Angioplasty with Stents)的研究。特别是保护装置的出现,降低了术中斑块脱落造成远端颅内血管堵塞的风险(从原来的5%降低到2%)。这些结果使得很多人对CAS充满信心,认为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对不适合接受CEA治疗的病人,其甚至可以替代CEA。
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中风再发作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颅内外搭桥手术(Extracranial to Intracranial Bypass,EC/IC)。1985年,EC/IC搭桥手术研究小组公布了其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都证实无效。近年来发展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为颅内动脉狭窄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即颅内血管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由经验丰富的的医师实施的血管成形术可以有效地预防中风再发作。
所以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因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TCD、颈动脉超声、CT、MRI检查,如果发现存在血管狭窄,因进一步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待确诊后应针对狭窄血管狭窄程度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或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不能一味的消极的输液保守治疗,延误治疗时机。
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目前神经科学的一个热点,在很多方面都处于探讨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规范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的方法,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