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病之――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或暴发流行。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71型是最晚发现的新型肠道病毒,是一种耐热、耐酸的小RNA病毒,能引起乳鼠病变。该疾病毒首先于1969年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1名脑膜脑炎患儿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来,1992年确定其血清型。此后在纽约、墨尔本同时发现类似病例,并呈聚集性出现,迄今已分离出数株不同型的毒株,交叉中和试验证实有一定相同抗原性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甲酚皂溶液(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
1)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疾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l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l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疾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2、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4、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年龄≤3岁组发病率最高。
[发病机制与病理]
1)还没有完全明确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一种学说认为: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引起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循环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进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心脏等处,进一步繁殖并引起病变。
2)易感者感染EV71后,出现血管变态反应和组织炎症病变。当病毒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组织炎症较神经毒性作用更加强烈,中枢神经系统小血管内皮最易受到损害。细胞融合、血管炎性变、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和梗死。在脊髓索、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的局部组织中,除嗜神经性作用外,还存在广泛的血管周围和实质细胞炎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d。
l、一般表现 感染初期患者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在口腔病变的同时皮肤可以出现斑丘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呈离心性分布,直径3-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d自行吸收,不留痂。大多数为良性过程,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后遗症。
2、重症患者表现 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阵挛、呕吐、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及情感淡漠等;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头颅MRI及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严重性。
(2)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簟
(3)循环系统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促、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正常或有所增高,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3、病原学检查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4、血清抗体的检查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5、胸片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着,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6、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7、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8、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诊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1、诊断依据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2、确诊依据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1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鉴别诊断]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黏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腭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治疗]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1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
1、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 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2、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痉挛、抽搐或急性弛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 限制液体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 g/kg,每4-8 h 1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总量为2g/kg,分2-5d给予。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 参考剂量:甲泼尼龙l-2 m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