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于1995年5月至6月间在30例开颅手术或椎管手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简称生物胶)进行了临床止血效果和安全性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
一、 医用生物蛋白胶:
由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每套"医用生物蛋白胶"
包括生物胶主体(内含纤维蛋白原、第XIII因子等成份)及催化剂(内含凝血酶等成份)各一瓶(均为粉状),并附有相应的溶解剂各1.5毫升。附件有3毫升注射器2支、推液支架1副、连接针座1个、9号针头4个。均已严格消毒备用。
二、 手术种类:
我们无选择地对同期住院病人连续使用。共30例。其中包括:脑胶质瘤
17例,颅内脑膜瘤5例,椎管内肿瘤4例,高血压脑出血2例,腰椎间盘突出及脑静脉畸形各1例。
三、 使用方法:
手术开始时,用相应溶解剂将生物胶主体及催化剂溶解抽入注射器中,将两注射器装在推液支架上,分别接在连接针座上。前端接共用针头。当推动注射器支架挡板时,两注射器内溶液同时通过连接针座进入共用针头混合后滴于出血创面上而发挥作用。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分别对不同层次组织的出血创面施用该品并观察其结果。计有:开颅皮瓣64次;硬脑(脊)膜37次;肿瘤切除后残腔22次,共计131次。其中渗血或小静脉出血113次,小动脉(直径小于1毫米)性出血18次。
四、 结果:
在渗血或小静脉性出血的113次观察中,当胶液(数滴至10数滴) 一喷到创
面上,立即与新出的血发生作用而开始凝固,数秒钟内即有凝血块形成,1分钟内完全止血83次,5分钟内止血26次。另4次出血虽有血凝块,但仍有渗血,加用其它止血方法。其有效率为96.5%,在18次小动脉性出血中,首先直接喷胶于出血部位,均因胶液被血流冲走而无效。改用明胶海绵表面喷上该胶液并迅速压在止血部位,再用棉片压迫1-2分钟后观察,13例无再出血(其中5例取下明胶海绵后见局部凝血块形成并与出血点粘连较紧),5例仍有出血而改用电凝止血,其有效率为72.2%。
本组30例术后通过临床症状及伤口引流液性状观察,均无再出血情况。与常规方法手术病人相比,术后病人体温增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无明显变化。
讨论
外科手术的全过程都伴随着出血和止血这一对矛盾,而神经外科手术由于解剖原因,出血往往较其它外科手术为多。能否有效地控制出血,有时成为决定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神经外科手术多采用热和化学材料来达到止血的目的。如双极电凝、明胶海绵、凝血酶等。
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均有其局限性或副作用。例如双极电凝虽可控制术中大多出血,但其烧灼可造成硬脑(脊)膜的收缩,烧灼过多可致硬膜的缝合困难;脑干、脊髓内或丘脑下部的出血采用电凝,有时会加重损伤而出现严重后果。明胶海绵为吸附大量血液后对渗血表面造成压迫止血,不仅其止血效果有限,且有时会从创面滑脱而造成再次出血;凝血酶则需与载体(明胶海绵)同用以避免被血流冲走,有时可有发热发生。
医用生物蛋白胶由于含有众多止血相关成份,滴在创面上可迅速形成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而封闭出血血管,一般不需载体即可达到止血目的。其作用迅速,止血效果肯定,亦未发现有感染、发热、过敏反应及其它副反应。故我们认为,医用生物蛋白胶适用于创面的弥漫性出血、无法或不宜电凝止血部位的静脉性出血或小动脉性出血。它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止血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