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是一种近年来才被认识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可累及多个器官组织,我们收集DSRCT7例,报告如下。
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18岁(6~54岁)。腹疼伴排尿困难2例,腹疼伴消化道症状5例。查体腹部及盆腔实性包块6例,直肠指诊触及实性肿块1例。B超检查并发肾积水3例,侵犯子宫附件2例,肝脏转移3例,多发骨转移1例。CT表现为腹腔以及腹膜后多发实性结节5例,直径1cm~4cm,CT值25~45HU,增强后无强化。巨块型2例,直径8cm~18cm,肿块分叶状,内有多发囊变及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CA125 检测4例,仅1例明显升高为131U/ML(正常1.9~16.3)。
手术探查5例,其中单纯手术2例,术后化疗2例,其中1例TP方案(卡铂+紫杉醇)化疗3个月后复发放弃治疗。另1例化疗方案不详。术后放化疗1例(具体方案不详)未手术2例经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单纯化疗1例,EP方案(DDP+VP16)化疗2个疗程后改为TP方案化疗5个疗程后放弃治疗。放化疗1例,CA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2个疗程,全直肠病灶、盆腔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髂骨转移灶照射,GTV约43Gy。手术患者5例均无法完整切除肿瘤,其中多发结节型3例,双侧输尿管梗阻继发急性肾衰1例,仅取活检及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侵犯子宫附件1例,行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转移灶部分切除,侵犯右侧输尿管1例,术中尽量切除肿块并松解输尿管。巨块型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1例,将肿瘤从从腹主动脉壁分离1例。病理报告:肿瘤细胞小而圆,呈未分化状,细胞核染色质浓,胞浆极少,形成无规则的但轮廓清楚的癌巢,大量纤维或纤维粘液样的间质包绕癌巢。免疫组化染色Keratin、Vimentin 、Desimin、 NSE(+)。多发结节型3例中手术后4个月死于肠梗阻1例,化疗2例,其中1例术后TP方案化疗3个疗程,术后4个月死于多发转移,失访1例。巨块型2例术后均行放化疗,24个月后死亡1例,失访1例。未行手术2例中放化疗1例,4个月后出现胸腔转移伴胸水,CAP方案化疗2疗程,2个月后死亡。单纯化疗1例,随访9个月目前仍存活。
讨 论
DSRCT可累及多器官,但大多数发生于腹腔。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晚期可侵犯输尿管、膀胱,而原发于泌尿生殖系统者罕见[1-2]。DSRCT的组织起源不清,可能来自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或胎儿前细胞恶性转化,也可能原发于间皮组织。DSRCT不同于其他类型小圆细胞瘤,瘤细胞有染色体t(11;22)(p13;q12)易位[3]。
DSRCT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多发结节型和巨块型2种。DSRCT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改变包括:肿瘤细胞小而圆,呈未分化状,细胞核染色质浓,可出现泡状核,核仁不清楚,胞浆极少,形成无规则但轮廓清楚的癌巢,被大量纤维或纤维粘液样间质包绕。免疫组化染色34βE12, AE1/AE3,CK20, Desmin, EMA, NSE, Vimentin ,WT1等表现为阳性。
DSRCT治疗极其困难,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最佳方案。虽然手术难彻底切除肿瘤,但尽可能的切除肿瘤仍有重要意义。巨块型如手术能完整切除,术后配合放化疗能延长生存期,多发结节型因累及多个器官,常无法完整切除,预后极差。DSRCT对化疗短期有效,卡铂、鬼臼乙叉甙 、阿霉素为一线化疗药物。雷帕霉素能导致肿瘤细胞G1期分裂停止,可作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DSRCT[4]。放疗在DSRCT的治疗中的作用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全腹部和盆腔放疗(WAPI)在综合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