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源性囊肿是由肺芽发育异常所致,约90%病例发生在纵隔内,发生于腹膜后的临床罕见。2001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们收治2例,经病理确诊,报告如下。
病 例 报 告
例1, 女,55岁。因查体发现左肾上腺囊肿3 年,左腰痛10d 于2009年11月25日入院。查体:BP140~80mmHg(1mmHg=0.133Kpa),左肾区叩痛。尿常规(-),血皮质醇及醛固酮均正常。B超检查:脾门区相当于胰尾部可见一囊实性包块,直径约3.9cm,血供不丰富,壁薄光滑,后壁及后方伴增强效应。CT 检查左侧肾上腺区可见约4 cm ×4cm 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 包膜完整,CT 值为10 Hu,增强扫描其内强化不明显,CT 值为20 Hu(图1)。诊断为左侧肾上腺腺瘤。硬膜外麻下行左侧肾上腺切除术。术中见膈与左肾上极之间有一约4cm ×4cm ×3cm 包块,光滑,有蒂与左肾上腺相连,包膜完整,完整切除肿物及肾上腺。切开肿物有黏稠淡黄色胶冻样液体流出。病理报告:灰白色组织,切面呈囊性,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大部分衬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间有杯状细胞,上皮下有基底膜。肾上腺皮质组织增生,未见肿瘤组织。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肾上腺皮质增生。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例2,男,17岁。因剧烈活动后肉眼血尿3周于2001年10月9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查体: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膀胱区无隆起无压痛,直肠指诊左侧壁可触及一囊性包块约7cm,质软,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无触痛。尿常规:RBC(+++),WBC (-)。B超检查示膀胱充盈良好,粘膜光滑,膀胱后方可见8.4 cm×7.7 cm×9.0 cm类圆形无回声暗区,未探及血流信号。CT 检查示骶骨前下方一椭圆形囊性病灶,约9.0 cm×7.2 cm×9.0cm,壁薄,囊壁连续光整,中心密度均匀,CT值8Hu;直肠受压变形,向右前方移位。IVU上尿路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后顶部可见右高左低之平直压迹,下缘呈半圆形。诊断为骶骨前囊肿。硬膜外麻下行骶前囊肿切除术。术中见囊肿位于骶骨前下方,约8.0 cm ×8.0 cm ×9.0 cm 大小,与膀胱相邻将直肠向右前方推开,质软,表面光滑。壁薄且均匀,与骶骨粘连较紧密。完整切除囊肿后打开囊壁,抽吸出淡黄色稀薄脓液样液体约350 ml。病理报告:送检组织为大小不等囊腔,纤维囊壁组织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上皮下有基底膜。纤维组织中可见混合性腺体结构、少量软骨组织及肌组织(图2)。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讨 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源于原始前肠的发育异常,由呼吸系统的一种或多种组织构成,包括呼吸道上皮、平滑肌、透明软骨及浆液或黏液腺体等。原因尚不完全明确。Sumiyoshi等[1]提出了胚芽脱落移位假说,认为在胚胎发育第3~6周,胸腔和腹腔为一个整体,原始前肠向腹侧分出气管、支气管树异常胚芽, 异常胚芽与支气管树离断后随着生长发育而迁移, 支气管囊肿就可能发生在皮下、腹部、椎管内等部位。大约90%的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生在左侧,其原因可能与胚胎发育中,尾侧原始前肠和中肠行自左向右的逆时针转位有关,而脱落的胚芽并未随之转位而残留在左侧。本组例1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生在左侧腹膜后,符合上述规律。
支气管源性囊肿囊壁内含腺体、软骨和平滑肌,内衬呼吸上皮[2],支气管囊肿偶尔缺乏软骨,因此囊壁内不含软骨的囊性病变不应除外此诊断[3],本组例1未发现软骨组织,但通过典型混合性腺体可确诊。本病易与其他囊性疾病混淆,囊性畸胎瘤具有内胚层衍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支气管和其他结构,支气管囊肿也可能会出现外胚层的分化,与囊性畸胎瘤鉴别困难[4],、结合免疫组化指标EM A ( + ), CK ( + ) , GFAP ( - )可明确囊肿组织为支气管来源。
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病率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比例约1:1,多见于纵隔内,约5%位于腹膜后。腹膜后支气管囊肿被发现于胰腺区域及左肾上腺区。这些囊肿体积一般直径不超过6cm,发展缓慢,本组例1患者术前观察3年,囊肿直径仅增大约0.5cm。本病通常无症状,合并感染或压迫周围脏器时可表现为腹部或背部疼痛,下腹部囊肿可压迫膀胱及尿道出现肉眼血尿,本组例2患者因肉眼血尿就诊发现骶骨前囊肿。出现症状的囊肿一般直径7cm,文献报道最大直径18cm[5]。极少数患者临床表现类似功能性肾上腺肿瘤,Dogget等[6]曾报道1例子症状与嗜铬细胞瘤类似,可能与囊肿压迫肾上腺导致儿茶酚胺释放过多所致。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常需与腹膜后的其他囊性病变如胰腺囊肿、尾肠囊肿、苗勒氏囊肿,囊性畸胎瘤、尿道上皮囊肿等相鉴别[ 7 ] ,发生在肾上腺区囊肿密度较高时容易误诊为肾上腺腺瘤[8]。本组例1术前CT检查示肿物为囊性为主混合性病变,诊断为肾上腺肿瘤,误诊原因可能与囊肿内分泌蛋白较多导致的CT值升高有关。典型的支气管源性囊肿CT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多无强化。腹膜后支气管囊肿最有价值的是CT和MRI[9]。病灶因含有蛋白成分可为高密度,易误诊为实性肿块。极少数囊肿可发生钙化 [10]。MRI 因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并能多平面、多参数成像,对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支气管源性囊肿由于其蛋白成分较多,T1WI 呈高信号,具有更短T1加权弛豫时间,长T2加权是该病影像学特征之一[11―12]。
对无症状的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是否应行手术切除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手术。对有症状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可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和恶变的发生。因该病术前难以确诊,而且已有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发生癌变的报道 [13],手术切除可降低恶变风险。残存的囊肿上皮组织会引起复发,囊肿需完整切除。手术方式取决于病变特征,病变局限且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者,腹腔镜手术切除可作为首先方法[14―15]。病变范围较大,或者侵犯周围临近组织,需要开放手术治疗。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预后较好,目前尚无复发的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