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1岁,因右腰部疼痛2个月于2000年12月25日入院。近2个月来明显消瘦,伴低热,无排尿异常。在外诊断为胆囊炎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查体:右肾区叩痛,腹部平软。实验室检查:ESR 86mm/h,尿常规RBC(+)/HP,WBC (+)/HP,血常规WBC12.6×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19%,嗜酸性细胞0.7%,嗜碱性粒细胞0.2%。彩超示右肾体积增大,肾皮质内一4.8 cm×4cm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血流不丰富,腹主动脉旁两个低回声结节相互融合,约5cm×3.1cm。CT示右肾后外侧实质内有一4.9 cm×4.1cm×4cm均匀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腹主动脉旁可见边缘清晰呈环状强化的低密度区,
IVU示右肾中上部肾盏受压,影像学诊断为右肾癌并腹膜后转移。
患者拒绝行右肾癌根治术,行干扰素、白介素和5-氟尿嘧啶等药物治疗15天,DSA肾动脉造影示右肾中部血管支受压呈弧形移位,肾实质内有一局限性缺血性占位,无肿瘤血管形成。行免疫化疗1个疗程,病情无好转。2001年12月13日CT检查,右肾病变约8cm×6cm×7cm,平扫及强化均为低密度,肾门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其内部低密度区消失。肾门、腔静脉后方,腔静脉与主动脉间可见肿大的淋巴结,患者仍拒绝手术。2002年10月16日早7时,患者突发剧烈腰腹痛,从尿道排出血红色细长虫形物,连续60h共排出39条(段),腰腹痛消失,追问病史患者3年前曾生食三文鱼。寄生虫检查:虫体细长,血红色,直径约0.3cm~0.4cm,长短不一,最长95cm,最短25cm,解剖镜下检查虫体均为残体,未发现完整虫体及虫体头部,离心尿沉渣中未发现虫卵。病理检查:虫体横断面圆形,体壁为纤维样结构,体腔内充满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未见其他虫体内脏结构,诊断为肾膨结线虫。尿液中未找到虫卵,考虑有残留成虫及虫卵可能,建议患者服用呵笨哒唑,患者拒绝,随访中仍有间歇性右册腰痛。2002年11月5日CT检查:右肾较前明显增大,轮廓不规则,内部密度不均匀,病变11cm×14cm×10cm呈低密度,与肾门及腹主动脉旁病变融合成团,增强后病变无强化,右侧肾周筋膜增厚,右侧腰大肌受累显示不清,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被包绕在病变中。IVU示右肾无功能,建议患者切除右肾,患者拒绝。随访中患者间歇出现腰腹部疼痛,后逐渐出现左侧腰部疼痛伴低热,尿量减少,仍拒绝任何治疗,2004年6月患者因肾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肾膨结线虫病是由肾膨结线虫寄生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至今国内外共报道30余例。其感染途径为:人生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鱼类等感染,幼虫经肠壁移行到肾脏或输尿管壁组织中形成包裹,发育为成虫。雌虫产生的虫卵能经输尿管排出体外。因人体十二指肠降部紧贴右肾前内侧,故右肾发病率高于左肾。成虫主要寄生在肾实质、肾周脂肪组织和输尿管相连的结缔组织内,虫体生长和繁殖可破坏肾盂粘膜及阻塞输尿管,出现疼痛。约70%的感染者在肾盂内形成骨质板,肾盂粘膜受破坏继发肾盂肾炎,临床可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虫卵及死亡虫体可构成结石核心,形成肾结石[1]。本症类似肾癌,易误诊。尿液中发现虫体或虫卵是确诊本病的依据。阿笨哒和噻嘧啶治疗本病有效[2]。肾盂切开取虫为可靠的治疗方法。Ignjatovic[3]报道1例双肾感染者,行双肾部分切除术后用伊维菌素治疗2个疗程,随访6年未见复发。勿食生鱼、蛙、菜等可预防本病。肾膨结线虫在人体内寿命1-3年,本例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约14个月,未经有效治疗从发病到死亡共38个月,文献尚无完整自然病史及随访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