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的手术治疗已有1600 多年的历史,据我国《晋书》记载,晋代有一位叫魏泳之的官员曾经接受过有文献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唇裂修复术。而西方文献所记载的唇裂手术则较我国晚1000余年。当然,这些都是简单地切开裂隙缘并直接缝合的原始术式。
据统计,曾经临床应用的唇裂修复术不下100种,其中绝大多数由于效果不佳早已被废弃不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唇腭裂治疗中心均采用Millard法,即旋转推进法,另外,Tennison法,即三角瓣法,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整形外科巨匠Millard教授发明了一种将患侧上唇推进,将健侧上唇下旋的划时代术式。与之前的方法不同,是旋转健侧组织,用患侧组织瓣向健侧推进以填补上唇上份所遗留的三角性缺陷,于是健侧人中、唇珠及患侧上唇均不受损害。这种手术方式可以很好地保留了唇部的自然解剖结构,切口沿着人中嵴,瘢痕不显。
术后唇部的最大张力放在鼻翼基底部,减少了复裂的可能性,又符合唇部上紧下松的生理状况,同时还纠正了偏斜的鼻小柱。对于难于充分下降唇弓的患者,可用“back-cut”切口,并同时起延长鼻小柱的作用,这一术式由于设计和实施比较灵活,术者须接受过系统的整形外科训练,须对唇裂的病理解剖有深入理解,所以初学者往往不易掌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旋转推进法。
这一方法经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是全球整复单侧唇裂最普遍采用的术式。此后,又有学者在使用旋转推进法修复单侧唇裂时同时矫正鼻畸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方法用于临床二十年来,并未发现当初反对者所预期的鼻翼软骨发育不良等并发症,所以关于修复唇裂时要不要同时纠正鼻畸形的问题,业已尘埃落定,目前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唇腭裂治疗中心均采用这一技术。
此外,Tennison法,即三角瓣法,在Millard手术出现之前是最流行的唇裂修复术式,具有设计固定,简单易学的特点,适合初学者及基层医院。所以,该手术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但该手术对修复偏斜的鼻小柱和鼻基底效果不佳,患侧人中嵴无法重建,瘢痕明显,且远期效果方面会有患侧上唇逐渐变长的缺点。所以应尽量减少其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