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活动,为人类所独有,由高级中枢支配,须口咽部多组肌肉和结构参与,其过程极其复杂,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的。腭裂患儿由于不能达成腭咽闭合,其发音的特点是发出的元音(如a,o)很不响亮并且带有浓重的鼻音(过度鼻音),发出的辅音很不清晰而且软弱无力(鼻漏气),如将“大爹”说成“阿姨”。
这种不正常的腭裂语,在形成习惯以后通常很难改正,至少不是单纯手术治疗所能改正,如同某些肢体残疾的患者,往往会形成特殊步态,当肢体残疾通过手术矫正后,其特殊步态并不能立即消失,而需一定时期的锻炼。
因此,腭裂修复手术必须争取在患儿开始学习说话之前完成,使患儿的语言发育过程建立在一个正常的解剖平台之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顽固性腭裂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6-12个月正是婴儿语言发育的奠基时期,而1-2岁则是语言的快速发育期,所以在1岁之前即6-12个月内完成腭裂修复术,对于保证术后语言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在婴儿期外科手术治疗腭裂是近20年来国际上逐渐盛行的治疗方法,具有语音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特点。国外已广泛开展6-12月龄内腭裂的手术治疗。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在周岁内实行腭裂修复术;值得指出的是因为新生儿期腭裂手术麻醉风险大,腭部组织少而纤细,术野小而未被多数医师接受。
目前普遍认为6-12月内手术治疗腭裂可尽早中止腭裂患者的病理语音模式,防止腭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大部分患者会有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语音。减少了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益于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12月龄内手术治疗腭裂,具有手术失血少、并发症不高等优点。
一些研究认为在婴儿期腭裂手术修复并非是干扰颌骨发育的主要因素,恰恰是在颌骨生长发育最快速期的8―12岁时手术治疗腭裂,颌骨畸形最为明显。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表明,周岁内手术治疗腭裂并不会增加术后瘘孔的发生率,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并无差别,但其手术失血量相对较少,无需输血。由此可见,在6-12个月治疗腭裂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时机,应大力加以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