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术是用人类的透明角膜材料,替换病变的不透明角膜,以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患的眼显微外科手术,因为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位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之首。
角膜的材料大多取自新鲜尸体(供体),以不超过死后12小时(冬季或及时冷藏),角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为佳,如将新鲜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特殊处理,则可保持数天或数周后待用。
角膜移植大体可分穿透与板层二种。穿透角膜移植是用一定直径的环钻,钻去有病变全层角膜,然后用同样口径或略大一些的环钻,钻取供主角膜片,作10-0尼龙线严密地缝于受主角膜上,最后注射林格氏溶液形成前房,防止虹膜前粘连。板层角膜移植只切除有病变的角膜浅层组织,深层比较完好的受主角膜仍然保留,然后取同样大小和厚度的供主角膜前层角膜片,缝于受主角膜的创面上。
板层角膜移植不穿透前房,属于眼外手术,一般不扰动眼内组织。移植片能否成活,不被排斥而保持透明,取决于多种原因,同种异体组织间的相容性抗体,占有重要地位,选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互匹配的供主材料,可减少术后的排异反应,受主角膜本身的条件和手术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角膜移植的最终结果。受主角膜的新生血管多疤痕组织厚而广泛或伴有虹膜前粘连,手术时组织损伤过多等等都会增加排异反应的机会,使移植片变为混浊,术后一定时间内给予皮质类固醇治疗,可减少排异反应。
70年代末,随着10-0尼龙缝线、扁型铲针、高精密度手术显微镜、抗免疫排斥反应药物以及手术角膜计和角膜地形图的相继问世及应用,使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同时对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及联合手术的疗效进行了大量相关性的研究。
随着新器械设备的引入和应用,光学性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及光学效果均有所提高选,择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眼球前段重建术,可有效地控制感染,保存眼球,挽留残存视力。研究中发现,单纯疱疹性角膜溃疡疗效最佳,其次为细菌性角膜溃疡。角膜内皮失代偿(大泡性角膜病)最终的治疗方法为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以更换失代偿的角膜内皮,恢复角膜的正常厚度及透明度。
术中植片与植床切取的方法的改良,及光学中心的对合、瞳孔的形成、手术角膜计的应用和术后角膜地形图指导下的选择性拆线等技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光学效果。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切削技法的改进,如层间注入粘弹剂和(或)空气分离板层角膜,或在仅有浅层角膜混浊病变时采用自动板层角膜切削成型刀来切取植片和植床,以减轻角膜植床与植片之间界面的粗糙,将部分和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采用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或抗青光眼手术和在临时人工角膜下行前后段联合手术对于常规手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眼外伤者,可及时挽救患眼。
人工角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及展望。近年国外研究人员用人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人工眼角膜,其外形和机能与人真正的眼角膜一模一样,将可以变成人体眼角膜的替代品,有朝一日可用于角膜移植手术。人工角膜是为取代角膜瘢痕等混浊病变组织而用异质成形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屈光装置,通过手术植人患眼,以期达到增视、治疗或观察眼内情况等目的。许多科学家设计了无数的人工角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目前异质材料与生物组织之间的相容性一直是影响人工角膜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于它是不宜接受角膜移植或术后失败的角膜盲的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极具潜力的是混合人工角膜。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自体的角膜细胞,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培养的自体角膜片进行角膜移植,既可以解决供体来源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排斥反应的问题。所以混合人工角膜的成功将为角膜组织工程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