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又称耳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数认为系由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本病好发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高温而潮湿的季节多见。多数认为,真菌感染是直接致病因素。致病真菌主要有曲菌,约占80%~90%;其他较多的为青霉菌、帚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及念珠菌等,致病性皮肤癣菌少见。合并感染的细菌中,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本病的诱发因素为:1、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对真菌的生长繁殖有利。2、耵聍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耵聍缺乏,有利于真菌的繁殖。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合并真菌感染,其中部分可能与耳内长期滴用广谱抗生素溶液有关。4、挖耳造成的耳外伤。
【临床表现】疾病早期或轻症病例,患者可无任何症状,而于体检中偶然发现。真菌侵入上皮后,可出现耳内作痒,不适,闷胀感等。如外耳道的脱落上皮和菌丝体等组成的痂皮阻塞外耳道,或与鼓膜接触时,则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合并的细菌感染侵入上皮下层,感染加重时,除耳溢液和耳痒外,还出现明显的耳痛,耳内有臭气等。检查可见,早期,外耳道深部皮肤和鳞屑片上可见密集的粉末状或颗粒状物堆积,或绒毛状物附着,呈白色,淡黄,黄褐色或绿色,易拭去,但不久又出现。外耳道或乳突根治术后之术腔内如有脓痂或痂皮,痂上亦可见菌丝体。重者,外耳道内可见分泌物,深部有黄褐色,黑色的筒状或膜片状的坏死物,清除后可见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在慢性感染,则表现为湿疹样变和苔藓化,重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病变尚可侵及耳廓和颈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