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正常乳腺发育与复旧异常,而非疾病,但我国常将这类病变归为乳腺增生症。25~40岁正常时为周期性活动,异常则出现周期性乳痛和周期性结节;35~55岁正常时小叶、基质和导管复旧,异常则出现乳腺囊肿、硬化性腺病和导管扩张。病理类型乳腺增生症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主要累及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亦可累及大导管,病变以乳腺腺体及间质不同程度增生为特征,包括小叶内腺泡及末梢导管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导管阻塞引起所属腺泡扩张并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内容物多为淡黄色浆液性液体,伴有或不伴有纤维腺瘤样增生改变。
临床表现乳腺增生多无临床表现,以周期性乳腺痛为主诉的常为生理性表现。乳腺腺体弥漫性增厚、乳腺肿物可为乳腺增生的表现,可伴或不伴乳腺痛。伴乳头溢液者,多为透明、浆液性或黄色溢液,血性少见。
超声检查示囊肿和(或)实性结节,多与增生、不典型增生共存。
诊断临床上超声检查和乳腺X线检查作为乳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查早期乳腺癌。两种检查采用国际推荐的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评价分级报告规范,按分级确定是否对可疑病灶进行经皮活检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1、 乳腺增生是病理学概念,建议对症治疗,以乳腺痛、乳腺囊肿或乳腺肿物为对应症状进行治疗。
2、 充分的个体化心理及药物干预结合适当活检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模式。
3、 大多数患者经释疑、饮食调理及佩戴合适乳罩后乳痛症状明显改善而无需治疗。
4、 乳痛症状持续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可予以适当的药物干预。国内多采用中成药治疗,部分患者可缓解症状,据报道达那唑、溴隐亭、黄体酮、三苯氧胺(TAM)及小剂量碘剂治疗亦有一定疗效。
5、 对存在肿块者为了避免漏诊、误诊乳腺癌,应根据BI-RADS分级进行经皮活检。
6、 当确定为乳腺增生伴有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小叶非典型增生(ALH)、乳头状瘤病时,提示有乳腺癌风险高,建议手术治疗或化学预防。研究表明,一般乳腺增生不增加乳腺癌风险,但伴不典型增生时乳腺癌风险是普通女性的3~5倍,未来10~15年3%~22%将发生乳腺癌。所以这类患者应为临床预防的重点,有3种预防方法:密切随访,药物干预(TAM)和手术干预[全乳切除和(或)重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