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全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综合征,可因血管迷走性反射、直立性低血压、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全脑低灌注,或者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脑干选择性低灌注所致。
临床上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四类:
1、 反射性晕厥 因血压调节,心率反射弧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导致血压急骤下降,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所致。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单纯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特发性低血压性晕厥、颈动脉窦晕厥、排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咳嗽性晕厥、舌咽神经痛性晕厥等。(1)血管迷走性晕厥(单纯性晕厥):可见于所有年龄,多见于年轻体弱女性,发作常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各种穿刺及小手术等),在天气闷热、空气污浊、疲劳、空腹、失眠及妊娠等情况下更易发生。晕厥前期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和焦虑等,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发生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
(2)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在体位骤变,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晕厥。可见于:①某些长期站立于固定位置及长期卧床者;②服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胍乙啶、亚硝酸盐类等或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病人;③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根炎、脑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慢性营养不良等。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下肢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体位性)、周围血管扩张淤血(服用亚硝酸盐药物)或血循环反射调节障碍等因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
(3)颈动脉窦综合征: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如局部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淋巴结炎或淋巴结肿大、肿瘤以及瘢痕压迫或颈动脉窦受刺激,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4)排尿性晕厥: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约l~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机制可能为综合性的,包括自身自主神经不稳定,体位骤变(夜间起床),排尿时屏气动作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血。
(5)咳嗽性晕厥: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机制可能是剧咳时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血回流受阻,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脑缺血所致,亦有认为剧烈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对大脑产生震荡作用所致。
2、心源性晕厥 发生迅速,无任何预感,与直立体位无关,运动诱发晕厥提示心脏性原因,还各种心脏病是独有的特点。1、 心律失常 ①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与停搏,病窦综合征,心脏传导阻滞等 ② 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③ 长QT综合征 2、 器质性心脏病 ① 急性心排出量受阻 左室流出道受阻:主动脉瓣狭窄,左房粘液瘤,活瓣样血栓形成等 右室流出道受阻:肺动脉瓣狭窄,原发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 ② 心肌病变和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Fallot四联症等3、脑源性晕厥 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如脑动脉硬化引起血管腔变窄,高血压病引起脑动脉痉挛,偏头痛及颈椎病时基底动脉舒缩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动脉微栓塞、动脉炎等病变均可出现晕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由于损害的血管不同而表现多样化,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
4、其他晕厥 如哭泣性晕厥(情感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低血糖性晕厥和严重贫血性晕厥等。
意识丧失前出现头重脚轻的前驱症状,提示脑灌注不足引起晕厥,通常由血管迷走发射、直立性低血压或心功能不全所致。卧位时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可排除血管迷走反射和直立性低血压等,可能由于心功能不全或为癫痫发作。运动诱发晕厥提示心源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