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指主观上感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外界并无声源存在。耳鸣是耳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人群中17%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老年人耳鸣发生率可达33%。从广义角度讲,耳鸣也还包括客观性耳鸣,后者有相应的声源,如血管源性或肌源性的杂音等。耳鸣不同于幻觉,在无外界声源情况下患者所听到的有具体内容的声音如音乐或话语均为幻听。
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可能机制。研究显示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性同步排放及毛细胞超量阳离子内流可能是耳鸣产生的机制,而神经可塑性变化是导致不同形式耳鸣产生的结构基础口。5?羟色胺(5-HT)为递质的神经传递在感觉神经系统中形成一重要的调控网络,该网络影响听觉信息的过滤。因此5-HT系统功能改变在耳鸣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有报道称耳鸣是一种听觉紊乱现象,由听觉传导通路的任一环节异常放电引起。其产生机制包括外周和中枢两部分。Jastreboff等以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耳鸣的神经生理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听觉通路和一些非听觉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的不同平面是耳鸣发生的基本部位。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能被皮层下中枢检测出来,并上传到听皮层被感知为耳鸣。皮层下中枢将检测到的耳鸣信号传送到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二系统被激活后,一方面使得皮层下中枢更易检出耳鸣信号,另一方面也使耳鸣与负性情绪密切关联并形成条件反射,长期严重耳鸣使得这种条件反射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第三方面则是,边缘系统的激活同时启动了记忆过程,耳鸣信号被中枢存储为令人不愉快的信号,在耳蜗功能完全恢复以后,中枢可能仍然有耳鸣及不愉快的感觉。
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2年召开了耳鸣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达成若干共识,将原因不明的主观性耳鸣均命名为特发性耳鸣,停止使用神经性耳鸣诊断。建议对特发性耳鸣的治疗都采用耳鸣综合疗法,包含耳鸣咨询、声治疗及其他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86%的特发性耳鸣通过综合治疗,都可使耳鸣消失或被病人适应。
多数耳鸣患者感觉存在背景噪音或者音乐能够使耳鸣减轻,声音掩蔽可以降低耳鸣的音量或者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用于耳鸣掩蔽的声音包括:部分掩蔽耳鸣的声音,背景掩蔽声和耳鸣同时存在,患者一直能够听到耳鸣。这样可以使耳鸣的音量减小,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完全掩蔽耳鸣的声音是指背景掩蔽声完全覆盖耳鸣。用于掩蔽耳鸣声音的类型包括:宽频噪声(Broadband noise),例如SSSShhhh;音乐声通常使用舒缓轻松的音乐。另外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用于放松或者转移注意力的声音,例如海浪声或者树叶坠落声,这些声音可以与音乐伴随。声音掩蔽装置包括:类似助听器的佩戴装置,便携式CD的耳机或者插入式耳机,非佩戴式装置包括CD机或耳鸣掩蔽的特定发声装置,声音掩蔽并不需要一直使用。
基于目前对耳鸣的认识,针对耳鸣的治疗,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美国Jastreboff于1990年根据耳鸣的神经生理模型提出的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耳鸣习服治疗在国内外有较多的应用。这一疗法主要根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模型提出,主要强调:1,通过耳鸣咨询,使患者将耳鸣归入不重要的神经信号。2,声音治疗,通过耳鸣的不全掩蔽,减弱耳鸣相关的神经活动。
声治疗作为目前中华医学会推荐的耳鸣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主要是通过消除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与耳鸣感知中枢之间的反射弧实现对耳鸣的抑制。近年来,在国内的顶级耳科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如北京同仁医院耳科,解放军总医院(301)耳科都将声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听尼特系统是目前的主流设备,该设备提供两种治疗模式:掩蔽治疗和习服治疗,总有效率(包括使耳鸣减轻)可达80%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