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噪音、压力、生活习惯等问题导致听障及耳鸣发病率增加,听障、耳鸣做为一类常见病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看听力门诊的人数在逐渐增加,人的一生中大约15%的人一生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耳鸣的干扰。
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听力的发育,听觉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天的重塑,婴儿大约在三个月时开始对声音出现反应,后在声刺激下逐渐形成听力,以及形成我们后天的语言。
研究表明耳鸣可能源于耳蜗,在听觉通路上以异常时间构型的方式被辨认,经过皮层下中枢的加强,最后形成耳鸣的感觉(包括心理成分)。
其中联合皮层、边缘系统、前额皮层与耳鸣引起的感觉及不良情绪有密切关系;大脑的可塑性变化在严重耳鸣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脑把耳鸣作为一重要信号而加强对其的感知并捕捉与耳鸣相关的任何变化,形成不良情绪与耳鸣之间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听觉在形成中表现为对静态的声变化不敏感,对动态的声变化敏感。所以出现了“听不到自己的心跳,却能听到他人的心跳”现象。听力下降了,大脑皮层中原可以听到的声刺激不存在了,大脑皮层中原有的信噪比弱化了,不能保持原有听觉记忆及信噪比平衡,于是耳鸣(噪音)可能就出现了。
所以耳鸣常伴有听力问题,听力有问题一定要早诊治。要早期重建大脑皮层信噪比,突出声音的影响。这时声信息治疗就尤其重要。
现实中出现耳鸣多数情况下是伴发听力下降的,也有部分耳鸣出现现有条件不能发现原因的,也就是说没有听力下降的耳鸣。
目前对于耳鸣的研究处于假说推理阶段,认为耳蜗病变区域并不是决定耳鸣音调的唯一因素,耳鸣是外周和中枢病变共同影响的结果。有些蜗后病变早期仅有耳鸣表现,如听神经瘤。另人一些突发脑部病变出现耳鸣。还有一些如:一侧耳鸣会逐渐变为双侧耳鸣,且双侧耳鸣音调相同;切断或破坏耳鸣侧的耳蜗神经,耳鸣的感觉仍然存在;几乎无听觉的聋耳亦可有耳鸣。
耳鸣的匹配试验提示耳鸣的响度要低于听阈10分贝左右,大宗耳鸣病例的纯音测听和耳鸣音调匹配的数据后,发现听觉损失的频率范围与耳鸣音调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
它可能源于耳蜗,在听觉通路上以异常时间构型的方式被辨认,经过皮层下中枢的加强,最后形成耳鸣的感觉(包括心理成分)。其中联合皮层、边缘系统、前额皮层与耳鸣引起的感觉及不良情绪有密切关系;大脑的可塑性变化在严重耳鸣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脑把耳鸣作为一重要信号而加强对其的感知并捕捉与耳鸣相关的任何变化,形成不良情绪与耳鸣之间的恶性循环。
耳鸣的临床客观检测
从80年代起,学者们试图通过记录自发或诱发电活动的途径找到证实耳鸣存在的电生理指标,其理论依据是耳鸣作为一种被异常感觉的“声音”,应该在听觉系统的某一水平被反映出来,但至今的各种结果却似是而非。
耳鸣电生理检查结果模棱两可的原因可能有:
①所用的测试手段不够灵敏;
②耳鸣信号与背景噪声之间的比率不够大而难以被辨别:
③耳鸣可能以自发活动降低的形式表现;
④耳鸣响度与其导致的烦恼程度无关;
⑤耳鸣可能代表一分散现象,即是许多脑区相互关系的体现等。
综上所述,耳鸣涉及听觉系统和某些脑区的异常常引起较强的、不易淡化的情绪反应,并伴有不同亚型的听觉过敏。至今尚无客观的检测和衡量耳鸣的方法,尚末完全阐明耳鸣形成的机制。发展建立一套系统的耳鸣分类方法将有助于今后的治疗。
耳鸣发生后,一定要及早就医,易于查出耳鸣的病因,治疗也常有效,对于超过二周的耳鸣,治疗起来就比较难,这时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声信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靠后天的听觉再塑造来修复己经存在的不可逆病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