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概念自从Fisher首先提出至今已有半个世纪。随着近年神经科学和影像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TIA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概念、病因病机、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观念。
1、 TIA 的传统概念与现代认识
1965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确定了TIA的定义:由于大脑局灶性或区域性缺血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即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就可以出现脑实质损伤,从而将TIA与脑梗死区分开来。然而大规模的研究表明,典型TIA症状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到1小时,故许多学者建议把TIA的时间界限改为1小时,目前还在争议中。近年来汇集多项研究,超过1小时的TIA患者CT、MRI可存在脑实质损伤。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显示,半数符合传统定义TIA患者DWI图像存在缺血病灶,其中1/2的病例在随后的影像学检查,如T2加权(T2WI)MRI上可见脑梗死灶[1]。为适应临床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Albers等建议用以下的新定义:TIA是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且没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明确证据[2]。若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则应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并提出将脑或视网膜有无缺血性损害作为诊断TIA的依据。鉴于有的医院未能普及MRI,仅用CT难以区分上述概念,有的学者如Ballotta[3]等提出了“短暂性卒中(transient stroke)”的概念代替TIA。
2003年Kidwell等[4]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AICS),根据诊断的确定性将AICS分为4级:确诊AICS、疑似AICS、可疑AICS和排除AICS。这一概念的提出虽然处于讨论阶段,但无疑为TIA传统定义找到了更合理的解释途径。由于AICS涵盖了TIA,因此也有的学者认为放弃TIA只是早晚的问题[5]。这都会动摇临床医生对TIA的传统观念。
2、 TIA 的影像学
以前CT是主要用于TIA检查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有人[6]报道,TIA患者69%头CT正常,26%有陈旧病灶,只有5%可发现新病灶,通常是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者。MRI检查较CT敏感。有报道,77-84%的TIA患者MRI可发现梗死灶,但其中的一些梗死灶与急性损害无关[7]。上两项检查对TIA的评价有限,不能区别急性与慢性缺血病变,及其与TIA的关系。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对TIA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有研究表明[8],当TIA轻度局灶性缺血时PWI可检测到局部脑血流下降,但DWI和T2WI上均无异常表现;当TIA程度较重时PWI和DWI均显示异常,而T2WI无异常;当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时PWI、DWI和T2WI均出现异常信号。DWI可检测脑缺血数分钟后细胞外水分子向细胞内移动,使病变处DWI信号增强,故对早期和超早期脑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能区分急性与慢性缺血,因此优于CT和MRI。Inatomi等[9]研究认为,44%的TIA患者DWI异常,TIA持续时间≥30min较持续时间<30minDWI异常阳性率明显增加。
3、 TIA 的临床表现
经典的TIA表现包括颈内动脉系统症状:偏身麻木、无力、言语障碍、黑蒙和单眼视力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复视、吞咽困难、交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少见的症状包括: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半侧舞蹈样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TGA)、跌倒发作、视觉失认和颜面失认等。需要指出的是,短暂性意识丧失虽然可见于TIA,但更多见于晕厥和癫痫,因椎-基底动脉闭塞常有其他伴随症状,例如,眼球运动和肌肉运动障碍的体征。跌倒发作曾被不适当地归于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在缺乏提示脑干或小脑功能紊乱的症状和表现时,后循环缺血很少是跌倒发作的原因[10]。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后均可出现智能、推理和抽象思维、注意力、语言、计算和记忆等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记忆障碍。很多文献都指出TIA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可加速脑的退行性变和认知功能下降的进程[11]。
4、TIA 的治疗
在治疗TIA之前,要综合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控制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血压的调控,目前仍有较大争议。其中1999年AHA指南[12],建议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130/85mmHg以下。2003年Rothwell[13]等研究结果表明,单侧或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时,收缩压<130mmHg的患者卒中风险率显著增高,此时如进行降压治疗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故当存在单侧颈动脉狭窄时,收缩压应维持在130mmHg以上;当双侧颈动脉均重度狭窄时,收缩压应至少维持在150mmHg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血流动力学型TIA慎用降压药,而其他类型的TIA均应降压。
根据近年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建议非心源性TIA患者仍然是首选阿司匹林(50-325mg/d),其他抗血小板药如噻氯匹啶、氯吡格雷及双嘧达莫亦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再次强调对心源性TIA患者要推荐华法林治疗(INR2.0-3.0)进行抗凝治疗,其预防心源性栓塞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多项研究结果显示[14,15],非心源性TIA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且抗凝治疗能增加出血风险。但有些学者认为[10]严重大动脉狭窄和动脉夹层的病人可考虑应用抗凝治疗。对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可以应用他汀类药物,即使在无脂代谢紊乱,推测与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有关[16]。
对于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型TIA的患者,当狭窄介于70%-99%之间时,可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获益,但与术者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17]。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应用于TIA患者,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等,但目前尚无CEA和CAS直接的大规模的对比研究。
5、TIA 的预后判断
传统认为,TIA后1/3的患者得到缓解,1/3的患者仍反复发作,1/3的患者将发展为卒中。最近有证据表明,TIA患者90d内出现卒中的风险超过10%-20%,其中以发病后最初2d的风险最高[18]。TIA患者不仅会发生脑梗死,而且出现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也很高。提示高度危险的预后因素包括:颈动脉重度狭窄(70%~99%)、同侧斑块破裂、高度怀疑来源于心脏栓子、半球性TIA、年龄>65岁男性、2次TIA间隔<24h以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在作出TIA诊断后,要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评估其预后情况,尽早地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6、 结束语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近些年对TIA的观念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期待在不久的将来TIA的定义和部分观点将被重新修订,重视TIA的病因治疗,有效地进行二级预防,才能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