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不能按正常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连续发生2个活个以上月经周期,又称为月经衍期或经侯不定期。
很多女性常常因为月经无固定规律性而苦恼,可能数月来潮一次,也可能一个月见血2次或更多次,经间间隔不足10天半个月,或者干脆持续不断,血量或多或少超过正常经期。究其原因,就在于卵巢没有固定的排卵周期,甚至长时间没有优势卵泡形成,但卵巢内贮备的卵泡却不是静止的,不断地有始基卵泡向窦卵泡发育,而且是成批的5个、10个、10多个,并且前仆后继地增长,却都在形成优势卵泡前不幸夭折,称之为卵泡闭锁。这些不断争相发育的小卵泡不象优势卵泡那样能够分泌足量的雌激素,但也能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来维持女性形状,支持子宫内膜,有时会导致子宫内膜不断增长,持续增厚,可是这种激素水平缺乏周期的波动性,增多或减少的程度局限在半量以内,因此不会出现撤退性出血,也只能等到雌激素水平不足以支持内膜的情况下,可能要持续2个月、3个月、乃至半年,发生突破性出血才表现为月经来潮。对于月经短期频繁来潮的,可能由于雌激素水平介于发生突破出血的临界点,内膜破裂、剥脱出血和修复频繁发生。如果内膜得不到及时修复或修复与剥脱同时存在,则会造成长时间的不规则出血。营口市中医院妇科赵齐生
发生这种不规则月经的主要原因在于垂体对于卵巢的调节功能失灵,垂体激素不能有效指导卵巢的周期卵泡发育,同时也可能存在卵巢对于垂体激素缺乏敏感性。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贮备不良、高泌乳素血症、卵巢不敏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与女性内分泌功能息息相关的疾病。其发病机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由于肝郁、脾虚、肾虚造成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积或泻下失去正常的规律性。《女科要旨》认为:“女子血旺阴盛而阳自足,元气由是而恒充,血盛而经自调,胎孕因之而易成;阴血充盛则百病不生,阴血虚少,诸病作焉。”《傅青主女科》认为:“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则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
从女性月经生理来看,《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冲任功能紊乱是造成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直接原因。任脉、冲脉均起源于胞宫(女性则理解为子宫),其中冲脉为血海,运行肝所藏纳的那部分血,在肝的疏泄作用下,使之能够通过女性的胞脉和包络下注于子宫;对于一般体质而言,机体并不缺少血,只是下注于子宫的渠道不再畅通,或者理解为冲脉运行不畅,相关原因可以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寒凝、气滞、痰浊、瘀血凝塞或壅塞脉道,手术损伤破坏脉道,情志因素造成肝气疏泄失调,从而导致肝血不能规律的充盈到子宫。任脉作为阴经之海,运行人体阴液中的精华,包括对生殖生理起到调节作用的肾精、天癸等物质,导致冲脉不畅的原因同样也可以影响到任脉,而肾精不足,天癸不能正常下注,造成任脉对子宫的直接调节作用失灵,月经先后不定期。
在诸多因素中,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乏、肾精失于充盛,痰浊壅塞,肝失疏泄,气机过于下泄或下泄不足均较为常见,而且病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造成生殖调节轴即中医描述的肾---天癸---冲任---胞宫功能紊乱。
治疗目的是调整月经周期,但药物发挥作用的过程正是针对肾、天癸、冲任而逐步展开的,通常所应用的调经药并非是简单的以植物类激素简单的补充,王若光教授曾指出:某些非黄酮类中药如补肾药菟丝子、阿胶、白术、益母草等可能通过响内源性雌孕激素形成而发挥药理作用。而这些药物正是治疗月经失调的最常用药物。因此中医治疗相对缓慢,甚至要经历几个月经周期才能看到明显效果,但后续作用较为持久稳定,有时停药后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治疗上无论中医或是西医,都是以恢复卵巢的排卵功能为目的。外源性的激素补充或替代在短时间内能够使月经形成稳定的表现,有时会对促进排卵有一定益处,但远期效果很不理想。中医治疗根据月经发生与肝脾肾的密切关系,采用周期性的调肝、理脾、益肾的方法,从月经发生的本源上来解决问题,对于恢复卵巢功能相对更为确切,而且一旦改善了内分泌调节机制,更有助于形成较为规律的排卵周期。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调肝、益肾类中药,对于改善垂体激素分泌、调动卵巢的敏感性、平衡体内激素水平具有较为实质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