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反复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多、盆腔胞块、不孕等症状,传统中医理论归属到"痛经"、"症瘕"、"不孕"等病证中加以论述,现代中医从血瘀来论治本病,临床及科研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片面的强调血瘀,有可能对我们完整的认识本病产生理论上的误导,结合前人的对于重症痛经的论述,我们认为素体脾肾阳气不足,寒湿痹阻冲任更能反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变化的本质,更有助于动态的把握本病变化的过程,在此就相关机理略加阐述,望同道斤正。
1、古代医家的寒湿痛经理论
《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经来腹痛,有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或伤手太阳、手少阴二经。"《傅青主女科》认为:"妇人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而脐下作疼,状如刀刺者,或寒热交作,所下如黑豆汁,人莫不以为血热之极,谁知是下焦寒湿相争之故乎,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为血室,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则北方寒水之象也。治法:利其湿而温其寒,使冲任无邪气之乱,脐下自无疼痛之疚矣,方用温脐汤:白术一两
白茯苓三钱 山药五钱 巴戢肉五钱 扁豆三钱 白果十枚 建莲子三枚。"《名医类案》载滑伯仁言:"有经行前脐腹绞痛,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余皆弦急,皆由下焦寒湿之些搏于冲任。"通过古代医家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寒湿之邪为痛经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因寒性收引使脉道拘急,湿性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从而导致经行不畅,不通而痛。尽管我们无法断定前人所论述的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但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高,痛经表现反复加重的症状特点上看,可以肯定古人所言的痛经应该包含本病。
2、寒湿与瘀滞的关系
复习寒湿致病的特点,不难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表现出的反复发作的下腹部疼痛,病位于下焦,缠绵难愈等症状,与寒湿之邪易阻遏气机,易趋阴位,易伤耗阳气等病理机制相符合。《素问.痹论》有"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疼痛反复发作应该属于久病,寒凝、湿阻兼之气虚、气滞是诱发血瘀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致痛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常常是各种致痛因素交织在一起,从疼痛的性质及病机转化来看,寒湿为患应该占主导地位,血瘀作为一个派生的病理产物,也许可以看作是致痛的直接原因,但决不是根本原因。目前被普遍认同的因瘀致病的痛经理论,在近现代的论著中较为常见,也许是中医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进步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血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殊致病特点的物质,一般状态下血瘀的发生还与脉道的相对通畅程度有关,经脉纵行,气血相对旺盛,受各种致瘀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即使发生淤滞其程度也轻,而人体上存在着不同等级的络脉分支,多位于经脉之间,起到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加强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担负着渗灌气血,传导脉气的作用,因其运行气血的能力不同,受外邪的干扰所导致的结果也不同,等级较高,气血丰富,当然受影响的程度要轻些,而那些细小的孙络则可能表现出血行壅滞,甚则闭塞不通,现代研究所采用的盆腔血流检测、甲皱微循环等方法,应该是对络脉淤滞最简单最直接的观测方法。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所以才会"久则伤血入络"。
如果我们进一步的理解胞络、胞脉、乃至冲任之间的关系,则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内膜异位致痛、致月经量多、致不孕内在机制:冲为血海,汇聚十二经脉有余血液,下注蓄积于胞宫,在肾及天癸的作用下,定期的藏泻于胞宫,从而表现为月经的周期来潮。任脉为阴经之海,总司全身的津、血、精、液,同样在在肾及天癸的作用下,将以上精微物质转运于胞宫,以支持精、孕、产等女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冲任二脉隶属与奇经,气血运行丰富,起源于胞宫而又充养于胞宫,冲任与胞宫在气血转换上,仍然需要胞脉、胞络等相联系,寒湿之邪搏结于冲任,可能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但胞脉、胞络受其影响则更为明显,与月经最为相关的胞络,也应该具有一般络脉的功能,《素问.评热论》有"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及《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校注妇人良方》:有"冷入子脏则不孕,入胞络则月水不通"。寒湿痹阻胞脉、胞络则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气机受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概括为"寒气客于脉外则寒,脉寒则蜷缩,蜷缩脉则绌急,绌急则外应小络,故猝然而痛"。当然,脉络拘急与闭塞不通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尚未发展到月水不通的状态,相反,由于寒湿痹阻胞脉、胞络,在月经间期,胞宫以藏为主时,冲任津血可以缓慢的渗灌其中,而月经来潮后,胞宫以泻下为主,其势相对急迫,而胞脉、胞络经血排出受阻,导致血液瘀积,甚至络破血溢而成离经之血,故经行腹痛,下血如黑豆汁;冲任二脉因胞脉、胞络痹阻,津血下行迟滞而导致血液瘀积,脉道扩张,于月经来潮后,经血涌泻于下,故下血量多,经期延长;因寒、湿、瘀久积于胞宫,胞宫失于温养,不能够妊养胎元,故不孕。
3、寒湿为患的病因病机概要
寒湿作为外感或内生之邪,其致病之本在于阳气不足,特别是脾肾之阳:肾阳内蕴相火或称命门之火,能温煦脏腑,使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脾为后天之本,具有升清、运化、固摄之功,脾阳不足津、气、血转化不利,水液代谢失调。一般而言,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如果摄生不利,感受寒邪,或冒雨涉水,或久居阴冷湿地,伤及阳气,寒湿蓄积;或先天禀赋不足,脏腑经脉津、血、精、液失于温化,阳虚则脏寒,阴津失化则湿生。内外合邪,久居于冲任胞宫,从而导致本病,寒湿阻遏气机而致气滞,寒湿瘀积日久化热而致湿热。
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征象
现代研究证实,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基因表达异常,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在位内膜的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特异,经血内流可能是主要的诱因,但是,70%-90%的育龄女性均有内流,只有10%-15%发病。内膜异位病灶的形成过程中,粘附-侵袭-血管形成是被认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Gleicher研究发现45.5%患者狼疮抗凝素阳性,28.8%抗核抗体阳性,抗磷脂、组蛋白DNA等自身抗总检出率为64.5%,不少患者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雷诺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体液与细胞免疫的改变,免疫抑制与免疫促进失衡,导致免疫失控。通过与未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正常生育期妇女比较,该类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及CD4/CD8比例明显下降,血清IgG及补体明显升高,外周及腹腔液N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子宫内膜细胞毒性明显降低,中度及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局部NK细胞活性下降更为明显,腹腔液增加,巨噬细胞数量增加,但巨噬细胞的功能并未增加,而巨噬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可能增强了子宫内膜的异位种植。
最早的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溃疡。现在通过腹腔镜观察发现,异位病灶可位于盆腔腹膜、卵巢、输卵管、子宫表面、子宫直肠陷窝、宫骶韧带、阔韧带等部位,病灶在腹膜上或腹腔脏器浆膜面,呈典型的"炸伤"或"枪伤"状,早期小泡状或丘疹状,单发或小簇状,卵巢表面的小病灶有时可相互融合成桑葚状结构,颜色从灰红色,棕色,到兰色不等,视病灶内有无出血及出血多少而异,随病灶的演变进展
,逐渐扩大,可呈斑块状紫兰色或暗红色结节,或弥漫性灰红色颗粒状突起,内含褐色粘稠液体,病灶反复出血纤维化,与周围组织相互粘连,使病灶与临近组织或器官解剖位置改变,器官粘连固定。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免疫功能失调,特别是细胞主动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自身抗体增加,主要由正气不足,尤其是脾肾功能不足所至,内膜异位症患者大多存在黄体功能不全,卵泡或黄体细胞LH受体数量较正常孕妇少,易于发生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而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现代中医医家认为是月经周期中,机体阴阳转化过程中由阴转阳,以至阳气旺盛的时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基础体温升高,BBT双向明显,表明阳气充足,而黄体功能不全或LUFS时,体内孕激素水平相对低下,基础体温高温相不明显,表明体内阳气不足,因此,内异症患者具有阳气不足得体质特点。
5、论治浅析
傅青主治疗寒湿痛经采用自创的温脐化湿汤,药物有:白术 白茯苓 山药 巴戢肉 扁豆白果建莲子,方中无活血化瘀之品;滑伯仁认为,经行腹痛属寒湿搏于冲任,宜治下焦,以辛散苦温血药治之;叶天士治疗络病,虽以活血为要,但其通络大法可分为辛润、辛香、辛温及虫蚁剔络等法。视病情的不同,以其他辛散、行气、止痛之品配合活血化瘀药。按照叶氏的理论,及傅青主、滑伯仁等医家论治痛经的经验,我们治疗子宫内膜易位症,似乎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致瘀的原因上。现代医家郭子光教授认为,久病入络系病久顽固不愈、有固定疼痛部位或包块,或较为固定的发作性症状、一般活血化瘀或缓解症状的药物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活血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已经应用了多年,是中医认识和治疗该病的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有关活血化瘀类药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不十分明确,更缺乏与其他疗法的对照观察。前人的治疗经验及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似乎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更为基础的研究,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