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个人都很重视学生考前心理健康,其中主要集中在控制考前焦虑、考试紧张等问题,都是为了能够使考试时正常发挥、争取好的高考成绩。其实在高考过后部分考生也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症状,需要学校、家长、考生注意,而且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原因综合了我国长期以来不良的教育模式、高考制度、学校教育方法、教学效果评估、家长过高的期望及投入、考生拼命冲刺等多种因素所致,并非一朝一夕所致,根据我这些年的工作体会及几个典型咨询、治疗案例(案例都是匿名及经过部分加工,隐去姓名、地址、学校等,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总结部分考生考后心理问题:
1、高考成绩不理想,因此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案例A:3年前王某高考时因为过分紧张,考试时发挥失常,家长、亲属、老师、同学、邻居、包括自己都认为的必考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估分只有540多分,因此而觉得对不起父母对自己巨大的精力及金钱的投入,认为会被老师、同学、邻居、亲属看不起,被笑话,开始少言寡语、闭门不出,不参加同学聚会,不到学校参加各种活动,进而自责自罪,悲观消极,产生轻生厌世念头,有时情绪激动,与父母对立,夜不能寐。高考后3周,家长因为担心其有自杀倾向而来就诊。就诊时考生存在严重的抑郁症状及自卑情绪,根据其病情,予以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抑郁症状消失,恢复自信,能正确看待自己此次高考的失利,重新复读,第二年如愿考入某重点大学。
2、估分不准确,高考志愿填报失误(第一志愿未被录取),或高考发挥失利,成绩不理想,不想复读,无奈之下,被录入自认不理想学校。案例B:3年前刘某高考后估分成绩不理想,根据自己高考估分,只得委曲求全,寻找适合自己考分的高校,但实际成绩明显高于估分,可以录入重点本科,但该考生还是进入报考的大学,因其整体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其他录取学生,在学校上课亦觉教师授课水平不佳,怨恨自己,逐渐不去上课,沉迷网络游戏,大二时因多科成绩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开除后在家亦与父母对立、敌意,敏感多疑,与高中同学聚会时,认为同学议论、笑话自己,并与同学发生冲突。在半年前来诊,根据其症状及产生原因,诊断为“心因性反应”,予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其情绪好转,与父母、同学关系改善,网络游戏时间明显减少,并主动外出应聘寻找就业机会。
3、高考过后尽欢颜,家长物质、金钱奖励,同学聚会、谢师等,同学之间互相攀比,部分家庭收入差的考生产生自卑心理。案例C:1年前姜某高考发挥正常,考入我国某名牌大学,因其家境不富裕,大部学费及生活费用是都是亲友提供的,该考生很理解父母,平时也很节俭,高考后看到同学都互相请客、举行谢师宴、互赠纪念礼物等,同学有时调侃他“你都上XX大学了,还不请客、答谢老师啊!”,便觉得很矛盾,觉得自己应该请客、送纪念品,但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允许,便不参加任何同学聚会,关掉手机,不与同学接触,父母拿出钱让其宴请同学、老师,姜某不同意。这样2周后,同学因其不参加聚会,就不再联系他了,姜某开始出现抑郁、焦虑症状,指责父母没有能耐,说:“自己考上名牌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被同学看不起”,并想退学参军,与家人、同学及所有熟悉的人断绝往来,有时情绪十分激动,父母劝解时,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家长因此来咨询,医生通过家长与姜某同学及班主任联系,让同学主动多联系姜某,让其参加同学聚会,同时鼓动其到某较为节俭的饭店请客并有老师参加,通过父母鼓励其外出并来进行心理治疗,通过以上过程及家庭治疗,姜某很快回到同学中间,情绪好转,到大学后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很快。
4、高考结束,进入大学,便失去人生目标,认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会一帆风顺,现在可以放松,结果在大学时不能培养良好的自律性和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泻千里,往往被留级或退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综合以上,我认为还是目前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迫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长时间处于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育模式当中,使我们的“祖国的未来”大都成为统一模式的“砖瓦”,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性,缺乏有效人际沟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同情心、理解心,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更多的是自私心理,所以有人会敏感、猜疑,才会把高考成绩当做自己人生唯一出路和希望,所以有人会因为成绩不理想、大学不理想而自卑、放纵自己从而毁灭自己今后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