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走过近150年的历史,无论从麻醉理念、方法和技术的进步、麻醉药物的淘汰和选择、麻醉设备的更新和发展、病种和病人体质的变化,现代麻醉学都呈现出以往不能比拟的改变:比如实时、精细的监护设备;比如可控性极高的药物;比如全球共享的信息……。即使这样,仍然会有与麻醉相关的意外事件发生。这其中的原因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却是难于意料的,这里面包括技术的失误、施药是否得当、设备故障、病情的复杂性以及对于危险性的认知的差异……。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提高麻醉质量,这在全世界也依然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麻醉的安全首先与病人的术前状态有关。从上世纪60年代起,麻醉医师们一直采用一种评估手术病人术前状态的标准:ASA体格状况分类。这个标准把术前病人分为5级:1级是正常健康的;2级是有轻度系统性疾病的,这两类病人都可以很好的耐受麻醉,麻醉意外的发生率小于0.2%;3级是指有较严重的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为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这类病人耐受麻醉有一定风险,但经过充分准备和积极的预防措施是可以施行麻醉的,麻醉意外的发生率大约为2%;4级指有严重系统性疾病,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经常出现威胁生命状况,5级指无论是否接受手术,均难以渡过24小时的病人,这两类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麻醉意外的发生率接近10%。
除了病人的因素,手术的大小也决定了手术风险的大小。高风险的手术包括主动脉或大血管手术、急诊手术、中型或大型手术、长时间的手术、有大量失血失液的手术等;中度风险的手术包括胸、腹腔手术、脑科、耳鼻喉科、骨科、盆腔手术;而整形科、眼科、内窥镜手术、体表手术等都属于低风险手术。
在麻醉选择方面有几个因素比较重要。比如麻醉的时机是否合适:像冠心病人3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塞或者频繁发作心绞痛者应该将择期手术推迟,因为这类病人再发心梗的可能性是20%~35%,而围术期如果发生心梗,死亡率可达到15%~30%。当然如果是急诊手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否应该实施手术。不同的病人也应该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比如休克的病人原则上最好不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
麻醉科医师在麻醉前应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手术的复杂程度,正确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而麻醉中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可能更为重要。
有很多手术和麻醉的因素也可能导致麻醉意外的发生。如把气管导管误插入食道、大量局麻药入血等。麻醉管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输血输液不当、药物蓄积、改变体位导致循环紊乱、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等。人为的失误也可能导致麻醉意外:如药量错误、麻醉机接头错误、输血错误、设备故障等。有一些不可控制的原因往往更加严重:如有些特殊体质的病人出现难以防范的危险如恶性高热,如剖宫产时出现羊水栓塞等。
应该说,现代医学尽管在不断完善,但不能否认它仍存在局限性。麻醉意外的发生是不幸的,但每一次意外都应该成为医学进步的垫脚石,承载着医学的更完美的未来。麻醉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这不光与麻醉医生的能力和责任有关,还与我们社会的医疗整体水平及就医者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