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证治3则
刘臣 崔岚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刘臣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长春 13004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临证妇科,辨证施治,颇有效验,整理3例,供借鉴。
1 发热 薛某某,女,40岁。于2008年7月21日因经行淋漓不净一年余,以多发子宫肌瘤、贫血在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午后热甚,头身困重,乏力难支,头晕心悸,睡眠较差,面色萎黄,手足心热,食少,大便溏泻,日达十余次,便粘有泡沫,尿黄尿路发热,苔白腻,脉弦细。用多种抗生素静点及口服药物治疗近十天,热仍不退。2008年7月3日请中医科协同治疗。属发热,湿热困阻,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法,处方:杏仁10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滑石30g(包煎),竹叶10g,苍术15g,青蒿15g,茯苓30g,山药20g,石菖蒲20g,土茯苓30g,日1剂,水煎服。2008年8月3日再诊诉,服上方后体温逐渐下降,服用3剂后体温已正常,饮食增加,睡眠好转,乏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已为成形便,继以上方加减服用十余剂,病情稳定出院。
体会 发热一证常由温病、伤寒、内伤杂病引起,又有在表、在里、在气、在血之不同,常用清法,多用寒凉之药。本病证初发崩漏,术后却出现湿热蕴积发热之证,故非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之类所宜,而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三仁汤加减。方中以杏仁宣上焦肺气,助气化以散湿,白蔻仁宽中行气,运脾以除湿,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疏通下焦,青蒿清热凉血,苍术、茯苓、山药、石菖蒲健脾和中化湿,土茯苓利湿解毒,使湿热祛,气机通畅,而发热得以平复。
2 闭经 姜某,女,36岁。2009年6月27日初诊。于5年前出现月经后错数周,渐至数月或半年不行,量渐少色暗,带下量多色黄,周身i重乏力,于3年前起应用人工周期方可少许行经,曾查内分泌六项睾酮偏高。近期汗出较多,手足心热,头晕头痛,血压常偏高,睡眠较差,心悸气短,心烦易怒,胃脘隐痛返酸,腰膝i重疼痛,尿黄尿路发热,大便溏,颜面眼睑肢体浮肿,舌质紫暗苔少,中间少许黄苔,属阴虚血瘀,湿热内蕴,予养阴祛瘀,清热利湿法,处方:旱莲草20g,女贞子20g,益母草30g,白薇20g,路路通10g,川牛膝30g,茯苓30g,土茯苓30g,柴胡15g,香附20g,黄芪20g,日1剂,水煎服。服用10剂后再诊,手足心热尿黄减轻,睡眠好转,汗出减少,浮肿见消。改予行气活血,祛瘀通经法,处方:柴胡15g,香附20g,桃仁20g,红花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30g,川牛膝30g,苏木15g,益母草30g,泽兰10g,毛冬青30g,3剂水煎服。服用后月经已行,色暗多血块,量中等,其后以上两方加减交替服用3月余,月经已40日左右一行,浮肿消退,汗出不著,后配成滋阴养血化瘀丸剂长期服用,月经基本稳定。
体会 本病例因病情迁延,且较长时间依赖人工周期,病程中即有阴血不足,气血瘀滞,又有湿热蕴结于内,脾胃气虚等证候,处方以二至丸滋阴清热,桃红四物汤养血通经,丹参、苏木活血祛瘀,益母草、白薇、路路通、川牛膝、泽兰活血利尿消肿,毛冬青祛瘀清热解毒,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调经,土茯苓利湿解毒,使清热利湿含于滋阴之中,养阴而不恋湿邪,祛湿不伤阴血,化瘀而兼利尿。
3痛经 胡某某,女,38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经行腰腹剧痛一年余。近一年来经前一周出现小腹凉冷胀痛剧烈,难以忍受。腰膝i痛,畏寒手足凉冷,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经行后疼痛有所缓解,经色暗量少,睡眠较差,平素带下量多色白,曾经检查诊为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治疗后疼痛仍不断加重,故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应用,求诊中医。舌质暗紫苔白腻,脉弦微滑。诊为痛经,证属气滞血瘀,阳虚湿阻,处方:柴胡15g,香附20g,当归20g,川芎15g,桂枝15g,川牛膝30g,益母草20g,延胡索20g,续断20g,杜仲20g,菟丝子20g,淫羊藿20g,山药20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日1剂,水煎服。2008年3月5日复诊,服上方后小腹胀痛腰痛减轻,睡眠好转,月经将行,于上方加五灵脂20g,王不留行30g,苏木10g,水煎服。2008年3月12日再诊,月经已行,量仍较少,色暗,但腰腹痛明显减轻,其后以上方加减间断应用一年余,经行腹痛已轻微,月经量较前增加,腰痛时有。
体会 子宫腺肌病是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向子宫肌层良性侵入,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而引起的疼痛,属中医的痛经、Y瘕、月经不调等。临床多表现为渐进性加重的继发性痛经,可伴月经不调或不孕等,西医多采用性激素及手术疗法。本证气血瘀滞明显,故以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川芎、川牛膝、益母草活血祛瘀,延胡索、桂枝温经活血止痛,加五灵脂、王不留行、苏木以祛瘀止痛,续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淫羊藿、菟丝子温阳补肾除湿,山药、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