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对巴瑞特食管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其癌变率为5%,作为一种食管癌的前期病变,让患者颇为担心。但该病通过个性化治疗是可以逆转的,现将病例治愈报告作以介绍。
患者,女,54岁。因烧心、返酸、梗咽感、呃逆、腹胀、食欲差就诊。2009-12-9在当地医院胃镜示:食管下端齿状线上方黏膜见一桔红色岛状糜烂。贲门闭合良好。胃底、胃角形态正常。胃窦黏膜光滑,蠕动正常,幽门圆形,开闭自如。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诊断:Barrett食管。食管粘膜活检1块,病理诊断:慢性炎症食道粘膜组织。 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任宏宇
服药3月后,2010-1-15胃镜复查:食道粘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方见一片桔红色岛状粘膜;贲门闭合良好,胃底、胃体、胃角、胃窦粘膜光滑,蠕动正常。幽门形圆,开闭自如。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光滑,未见溃疡、糜烂。食管粘膜活检病理诊断:符合Barrett食管。诊断:考虑Barrett食管。病变仍然存在,可见该病并不是那么容易治好!于是,继续服药。
2010-3-19第三次胃镜,内镜所见:食管下端粘膜齿状线上方见两个桔红色岛状粘膜。胃其余部分未见异常。内镜下诊断为:Barrett食管。针对该疾病的顽固性,医生决定对病变部位进行内镜下放大染色,对染色显示有可疑上皮化生的部位,进行准确活检,经过放大染色的定位,活检病理诊断见:肠化上皮。因此,该病人被确定进行Barrett食管的氩气电灼治疗,手术完成后,继续配合药物治疗。
2010-5-10胃镜结果:证实巴瑞特食管痊愈。多数患者的该病是可通过药物治愈,部分出现肠或胃上皮化生的病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采取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以电灼或切除病变粘膜,才能达到尽快彻底治好该病。即便病好后,仍然需控制饮食,少吃辛辣、茶和咖啡,少吃甜食,减少复发。并且,作到定期复查胃镜,如起初3-6个月一次,在无异常时,转为1-2年一次胃镜检查,以防病情演变。
1.普通胃镜示食管岛状糜烂 2.胃镜染色更清晰显示病变 3.放大病变见腺管开口紊乱
什么是Barrett食管?
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1950年由Norman Barrett首先描述,以其名字命名。发生Barrett食管者本身并无症状,但特殊性在于食管上皮化生,使患者的恶变率增加,食管腺癌发生率为5~20%,是一般人群的30~125倍。
确诊Barrett食管需活检:
该病的确诊特征是根据患者食管组织的病理改变。对于怀疑该病的患者,仅凭普通内镜的结果尚不能进行最终诊断,需对病变部位做活检,也就是在病变部位钳夹一块粘膜组织,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单层柱状上皮,才能确诊(图示)。若在内镜下进行放大染色,可通过染色显示有可疑上皮化生的部位,放大病变部位的粘膜是否有柱状上皮的腺管开口,以便进行准确活检,会有助于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