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数天就是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节日--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号)。想到我国糖尿病的严峻程度,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仍然饱受糖尿病并发症的折磨,心中很是不安,特奉上亲身感受一篇,希望能带给大家启示及帮助,更希望大家能更好管理好自己。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
糖尿病高发,危害之广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每天各大医院糖尿病科人满为患,但统计学资料仍然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和规范治疗,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纵观糖尿病的治疗可以发现存在诸多误区。
一、盲目乐观,拒绝用药
误区1:王女士今年48岁,因为口渴、多饮、消瘦到医院就诊,发现血糖异常而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建议其进行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但是王女士认为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疾病,只要控制饮食,就能降低血糖,因此拒绝服药。半年过后,王女士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消瘦。
专家建议:应对糖尿病应该采取综合治疗,饮食控制是降糖的基础,且需长久维持。但是即便是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纯饮食控制也不能长程有效地降低血糖,需要适当的运动干预和配合针对性的降糖药物才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的结果告诉我们,单纯生活方式的干预并不能遏制糖尿病进展。
误区2:陈先生今年51岁,诊断2型糖尿病5年,当时医生建议其使用药物治疗控制血糖。但他听说降糖药物必须终身服用,觉得非常不便,同时也担心药物副作用;故自认为如果不开始使用药物降糖,也就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所以拒绝服药。直到今年陈先生检查发现患有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才开始使用药物治疗,此时病情已相当严重。
专家建议: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理为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规范化治疗,则体内负责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将会缓慢破坏直至完全衰竭,就像蓄电池本身坏了,其蓄电量就会逐渐减少一样。所以说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来降低血糖是由于其本身发病机制决定的,并不存在所谓“药物依赖”问题。相反,许多药物有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例如吡格列酮、GLP-1类似物、DPP-4抑制剂等,研究证明这些药物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应及时使用药物治疗,以免酿成后患。
二、盲目悲观,一蹶不振
误区3:刘女士今年56岁,一年前她开始出现多尿、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她听说自己患了糖尿病时,非常紧张和焦虑。她觉得糖尿病就像绝症,不可能治愈,一辈子都要与病魔纠缠,还不能随意吃美食。尽管听取了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刚开始降糖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她更加觉得自己身处绝境,整日忧心忡忡,血糖效果时好时坏。
专家建议:虽然说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根据现有科学手段尚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是糖尿病是可控的,它不像某些绝症没有合适的治疗手段。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的最终寿命与健康人群是无差异的。所以患了糖尿病也不要过度悲观。相反,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控制血糖,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患者对糖尿病就不再充满恐惧。
三、盲目吃药,不管血糖
误区4:兰先生,45岁,患2型糖尿病十余年。由于经营一家公司工作繁忙,加之平时身体状况尚可,十年来他断断续续去过几次医院。每次都是在觉得身体状况很糟糕的情况下才就医,平时也极少查血糖。他认为只要自己服用降糖药物就相当于控制好了糖尿病。直到一次工作到深夜突发心绞痛,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已有冠心病,且心脏血管需要上支架。
专家建议:由于糖尿病往往不像许多其他疾病使患者产生较严重症状,故有些患者不把糖尿病当严重疾病对待。其实,糖尿病危害的表现之一就是其病程的隐匿性。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高糖毒性会缓慢破坏患者各组织器官,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5~10年内可能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这些疾病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在高血糖状况下缓慢隐匿发生发展,等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往往已错过了阻止病程进展的最佳时机。所以,糖尿病患者切记不可忽视定期检查血糖及并发症,以免酿成严重后果。
四、盲信广告,胡乱用药
误区5:张女士患2型糖尿病5年。由于她一直担心降糖的西药有副作用,且“治标不治本”,所以多年来,她从未曾规律使用正规医院的处方降糖药, 而是听信小广告上的“中成保健药”,以期达到控制血糖并最终“治愈”的目的,结果一天出现右眼失明,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眼底出血,查糖化血红蛋白10.6%, 医生告诉她眼底出血是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惹的祸。
专家建议:由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个别商家为了谋取利益,不顾患者安危,打着中药、保健药、偏方药的旗号,混淆视听,使患者误认为现阶段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于是抛弃正规药物,转而使用广告上宣传的“特效药”治疗。其实,正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大量试验,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才能上市的,其疗效较有保障。而广告上的“特效药”,常常成分不明,生产厂家含糊不清,这样的药物连安全性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降低血糖了。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到有资质的医院就诊,接受正规的降糖治疗,才可能有效降糖。
五、盲目限食,营养不良
误区6:郭先生患2型糖尿病七年余,七年来他一直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尚可。半年前他听说一位糖尿病病友因为血糖控制差,不慎患上糖尿病足最后截肢,郭先生极为震惊。于是他开始非常重视降糖治疗,同时严格限制饮食,三餐的主食都是杂粮,肉食蛋禽也很少吃,。半年下来,郭先生体重下降15斤,原本就较瘦的他变得疲乏无力。近来极易感冒,最近因肺炎住院治疗。
专家建议:饮食干预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但是过分限制饮食不但可能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不利于平稳降糖,反而可能会使机体发生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所以糖尿病患者既要适当限制饮食,又要保证每日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少吃多餐,每次正餐进食七至八成饱,餐间搭配低糖蔬果或其他低糖食品,保证每日摄入适量蛋白质及一定量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只要患者多加注意,就能既降糖,又保证饮食。
六、忙于工作,不识疾病
误区7:22岁的严女士怀孕34周,几天前因着凉出现咳嗽等感冒症状。她听说孕期不能随便吃药,再加上自觉感冒不重,于是没有治疗。一天前她突然觉得腹痛且逐渐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随即被家人送到医院。入院时张女士已经神志模糊,但胎心尚可闻及。医生对她进行了急诊处置,发现不仅血糖高达27mmol/L, 尿酮强阳性,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于是紧急对其进行降糖输液等治疗,待病情稍稳定后查产科B超,但张女士的宝宝被发现已经夭折腹中,这令她及家属痛心不已。
专家建议:许多人误认为,糖尿病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所以如果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就不会是患上糖尿病。其实糖尿病的起病形式是多样的,有些人甚至毫无预兆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上述严女士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她直到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才知道患病,于是酿成悲剧。所以,大家应该重视体检,及时地发现和诊断糖尿病,才能及时的控制血糖。
七、盲目抗拒,绝不打针
误区8:蔡先生今年60岁,患糖尿病3年。3年来一直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欠佳。最近血糖持续恶化,医生建议其改用胰岛素治疗。蔡先生一听要打针,坚决不肯。他认为胰岛素是疾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一旦开始使用就不能停用,病情会越来越重,就像给自己判了死刑。固执的他血糖始终没有降至理想范围。
专家建议:正常机体每日会产生适量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自身胰岛素量或其作用不足而需要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来降糖,这种降糖治疗是最直接的。虽然胰岛素也有一定副作用,但其副作用较小,患者不必对胰岛素充满恐惧,只要在医生建议下合理使用胰岛素,同时避免发生低血糖,就能安全的应用胰岛素治疗,达到血糖良好控制的效果。
八、盲目降糖,追求速度
误区9:马爹爹今年78岁,患糖尿病十余年。最近由于结肠癌行手术治疗,术后随机血糖19.3mmol/L。其儿女焦急万分,希望医生尽快降低血糖,在一天内将血糖调至正常范围。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血糖降低过快,可能诱发低血糖、心脑血管病等危险。所以患者切不可盲目追求快速降糖,尤其是平衡能力差的老年患者。在非急性状态下,应该稳步将血糖调节至正常范围,使机体逐渐适应血糖变化,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得了糖尿病,病情可轻可重,关键是自己如何对待疾病。广大病友只有了解糖尿病治疗的误区,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也才能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从容地对待和治疗疾病,也能从容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