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目前在我国仍为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也高居各种泌尿生殖系肿瘤的第二位,仅在前列腺癌之后。关于膀胱癌基础与临床的研究长期是国内外泌尿肿瘤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概述了最近几年有关膀胱癌的基础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热点问题,并对目前尚难以统一的争论进行了介绍。
一、基础研究
膀胱癌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处于基于流行病学的推测方面,例如吸烟、有机染料、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率为 3:1)等,与此相关的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仍不明了。此外,关于膀胱癌的基础研究还包括与肿瘤的进展、侵袭以及转移机制相关的各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人们研究了多数与恶性肿瘤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信号因子,发现与膀胱癌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的基因有P53、PTEN、P16、P21、CK20、CD44、COX-2、CyclinD1等。研究人员试图从中寻找出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应用于临床的生化指标,能准确提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一个细胞因子能像PSA对于前列腺癌一样,作为能够有力地、全面地预测膀胱癌的复发、侵袭和转移的肿瘤标志物。
二、诊断
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复发的早期诊断是影响其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尿脱落细胞学以外,目前通过美国FDA认证,且在欧美国家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早期诊断膀胱癌的肿瘤标志物有NMP22和UroVysion等。与尿脱落细胞学相比,两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各个研究机构的结果有较大差异。独立运用以上两个指标,都很难取得满意的筛检效果。目前研究的趋势是将其和尿脱落细胞学、特殊光膀胱镜等相结合,以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特殊光膀胱镜是另外一个早期诊断膀胱癌的研究热点。特殊光膀胱镜目前包括需应用荧光剂的荧光膀胱镜和运用窄带光谱技术的窄带成像(Narrow Bind Image, NBI)膀胱镜。两者与普通的白光膀胱镜相比,均可提高早期肿瘤、尤其原位癌的检出率。对于浅表性肿瘤(Ta、Tis、T1),在其引导下的经尿道切除术也可减少远期复发率。有学者建议特殊光膀胱镜(荧光剂或NBI)应为泌尿外科中心膀胱癌治疗的常规设备。
对于膀胱癌的确诊,膀胱镜下活检一直是金标准。但近年来,有报道指出由于活检的取材有限,事实上于术后的标本相比,膀胱镜活检经常会低估肿瘤的分期和分级,造成治疗不足。目前对于B超等影像学发现可疑实性占位的病例,诊断性经尿道电切(TURBt)已逐渐取代术前的膀胱镜活检,成为确证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术后诊断为T1期或高级别的浅表肿瘤,以及术后标本未检到肌肉组织的病例,第二次重复电切很有必要。有研究发现在接受重复电切的病例中,9~53%可发现肌层浸润的发生。
对于浸润膀胱癌的术前临床分期主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技术。目前多排-螺旋CT和MRI均可发现局部转移的淋巴结,而MRI对肌层浸润和深度的判断和对可疑淋巴结的肿瘤甄别更具有优势。近来,有学者应用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作为对比剂的磁共振淋巴造影技术(MR lymphangiography )检出直经2mm大小的微小癌转移淋巴结,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96%和95%。这与传统的MRI技术相比,是个很大的提升。
三、治疗
1、表浅性膀胱癌
对于低危的浅表性膀胱癌(初发的、单发的、低级别的Ta,),传统的治疗是TURBt,辅以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和定期的肿瘤密切随访,疗效往往较为满意。目前的争论是对于这样低度恶性的肿瘤,是否有必要行常规术后灌注化疗和定期膀胱镜检查,毕竟这些TURBt后肿瘤防控措施,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生活质量下降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有研究初步证实,对于低危的浅表性膀胱癌术后6小时内即刻膀胱单次灌注化疗加上每6个月1次的的膀胱镜检查即可到达和常规方法同样的肿瘤防控效果(常规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法为术后2个月内每周1次,以后每月1次达1年;术后膀胱镜检查为每3个月1次。)。即肿瘤浸润到粘膜以下,但还没有侵及肌层)
此外,对于高危的浅表膀胱癌(多发性和/或高级别的Ta、T1),,一些研究认为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法(TURBt+膀胱灌注化疗)可能有治疗不足的可能。对于TURBt术后证实为高危浅表膀胱癌的患者,二次电切可能对患者有益,主要有以下两点:准确地肿瘤分期:有研究报道,在二次电切的病例中,可能发现约25%的标本有肌层浸润现象,促使这些患者较早的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提高最终的生存率。尽可能消除残余肿瘤细胞,减少复发的可能。关于这样的观点,目前存在争议,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提高手术技巧即可使初次电切到达诊断和治疗的目的,避免二次电切。
2、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上盆腔淋巴结清扫(开放或腹腔镜)目前仍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可望获得较高的远期生存率---5年无癌生存率大于70%。但由于其切除范围广,局部损伤大,对性功能、排尿方式等生活治疗质量指标的影响极大,人们在考虑对于肿瘤局限、未侵及尿道、前列腺等邻近器官的病例,是否施行保留前列腺、尿道、甚至膀胱三角区的姑息性膀胱切除术,在女性则是保留子宫、附件、阴道、尿道等。近期的个别报道已显示这类保留器官的手术与标准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相比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性功能和正位控尿方面,而且取得了类似根治性术式的肿瘤局部控制,但其远期疗效还需经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观察检验。
3、晚期膀胱癌
对于已出现远处转移的晚期膀胱癌,MVAC((氨甲蝶呤methotrexate, 长春碱vinblastine, 阿霉素doxorubicin和顺铂 cisplatin,MVAC)曾为标准的化疗方案,然而由于较大的毒副作用,尤其肾毒性,大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来随着对肿瘤发生、浸润、转移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尝试用基因工程手段阻止膀胱癌的增殖和转移过程中的分子事件(如血管的生长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与肾细胞癌相比,关于膀胱癌的基因靶向治疗相对起步较晚,但早期的研究结果是令人振奋的。来自美国的最新报道显示:在一项舒尼替尼(Sunitinib)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二期临床研究中,约8%的受试患者显示部分缓解。这初步显示靶向治疗的有效性。目前膀胱癌的分子靶向性治疗虽然还未成为治疗常规,但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难以耐受标准化疗的患者,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