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调查显示,22.1%的人认为孩子该玩的年龄就应该让他们玩,不能过分约束,52.2%的人由于小时候被压制不能玩,上大学或者长大后出现了“反弹”,开始大玩特玩。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在一次演讲时说到,中国学生上大学后沉溺网络,盲目恋爱,是因为小时候没机会玩造成的,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玩呢?
玩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类最早的玩是胎动,新生儿的玩是一些先天的反射活动,周岁的儿童主要是玩行走,继而是跑、跳、攀、爬。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活动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儿童产生了实践活动的萌芽,有了一些原始而极其简单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发展智力的心理基础,是促进儿童心身发展的最好活动模式。可在游戏中锻炼儿童的记忆力、模仿、观察及想象能力;可在游戏中使儿童增强协作意识,学会分享快乐,培养大度、宽广的气质。可在游戏中学会互相谦让,互相支持。
如果省略了这个游戏过程,将会导致能力缺陷,性格古怪,离群独居,适应困难,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甚至表现为敏感、攻击、敌视。到青少年时期可能因为学习、就业与家庭和社会冲突,个性不成熟以及情感等问题处理不当而表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自抱自弃、情绪抑郁甚至自杀行为以及在青春期对性的好奇、恐惧等。儿童玩不仅是一种天性,还是一种发泄的方式。不让玩其实是不让发泄,负性的情绪不能发泄极易导致心理问题,后果很严重。
玩游戏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到了学龄期,儿童大脑活动的兴奋性增高,大脑的抑制性增强,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安静坐下来,能初步分析和综合外界信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着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是接受文化知识的好时期。关键是怎样引导儿童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习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效率的高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一种规则,但是这个规则的树立不能让他感到痛苦。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或者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玩个痛快才能学个扎实,最后达到心身的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