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结核杆菌侵犯椎体导致椎体破坏,形成椎旁脓肿,严重者可出现瘫痪。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乏力,局部包块,伴有或不伴有低热,盗汗,部分患者还有咳嗽,咳痰等其他症状。影像学的表现是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椎旁寒性脓肿,部分会压迫椎管。
20世纪中期以前,对于脊柱结核患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制动休息,手术主要是针对有脓肿的患者施行脓肿引流术;1954年香港医生Hodgson和stock首次报道对脊柱结核患者施行前路根治性病灶清除术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亦称香港术式,该术式是在经前路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使用自体骨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术后使用外固定,以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我国骨科前辈方先之教授开展此类手术,并在国内广泛开展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愈率;20世纪末。
随着新材料及新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广泛运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术在临床逐步开展起来,这类手术可有效恢复脊柱稳定性,防止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植骨融合上有着极大的优势,成为目前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手术方式;而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脊柱结核微创手术也逐步在临床上有所开展,但这类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故存在一定局限。脊柱结核手术发展史实际上是脊柱手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的发展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会日趋完善,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福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