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根据我们对100例左右患儿的分析,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 11~19岁的女孩,通常表现为当患儿在持久的站立时,或患儿看到流血、感到剧烈疼痛、处在闷热环境、洗热水浴、运动或紧张等时可诱发晕厥发作。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该病公认的方法。。
(2)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近几年在儿童才提出POTS这一概念,是慢性直立不耐受的表现之一,严重时也可导致晕厥发生,且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儿童中,POTS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根据我们的观察其临床特征是POTS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儿在直立时具有以下症状,起立后的头 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出现晕厥等症状,这些症状患儿平卧后减轻或消失;这些症状虽然常发生于站立体位,但是在坐位时也可发生。POTS的诊断标准是指在HUT试验或直立后的10min内心率增加≥30次/min或心率最大值≥120次/min,同时伴有直立不耐受的症状,在除外其他可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的基础疾病如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内分泌疾病及其他导致晕厥的心源性或神经源性疾病即可诊断。
(3)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直立性低血压的定义是在倾斜或直立3min内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或舒张压下降大于 10mmHg。随着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患者可出现头晕、晕厥或晕厥的先兆症状。由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儿童中该病并不常见,而且对于该定义是否适用于儿 童也有争论,因为有研究者发现该反应可见于很多的正常儿童。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也不清楚,有人认为该病主要是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应障碍造成,因此也有作者将其归为自主神经反应障碍这一类疾病中。
(4)境遇性晕厥(situational syncope)
①吞咽性晕厥(swallow syncope):吞咽性晕厥一般与食管、咽周损伤或舌咽神经麻痹有关。该病在儿童并不常见。吞咽性晕厥主要表现为患儿在吞咽时或吞咽过热或过冷食物甚至在看到食物时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这一反射传入支可能是食管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出的迷走神经活动反应导致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者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该种疾病在儿童不能自然缓解,但可以应用抑制副交感神经的药物治疗,或采用外科选择性的切除心脏迷走神经,或者置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
②咳嗽性晕厥(cough syncope):咳嗽时可出现头晕、头昏及晕厥发作。咳嗽性晕厥常见于患慢性肺病的中年人,但也可见于患有哮喘或喘息的患儿。这种晕厥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突然增高的胸膜腔的压力和颅内压的增高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从而导致脑血流的减少,反射性外周血管扩张;类似于“Valsava”动作可导致心输出量的降 低,并且可反射性的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③排尿性晕厥(micturition syncope):排尿晕厥是指在排尿前、中、后即可发生的晕厥。从青少年和老年人都可发病,男孩多见。易患因素包括进食少,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和饮酒。晕厥一般发生在晚上或睡醒后排尿时,患儿通常在完成排尿后即刻出现晕厥,而很少有晕厥的先兆。该病的反复发作很少见。发生排尿性晕厥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推测其发生机制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引起的心脏抑制,由充盈膀胱兴奋内脏传入神经。这种晕厥因为很少反复发作,因此一般不须治疗。
④排便晕厥(defecation syncope):在排便过程中发生晕厥或晕厥先兆称为排便晕厥。这往往提示存在潜在的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其可在儿童出现,并可反复发作,因此对于该类患儿应积极寻找原发病。
⑤梳头性晕厥(“hair-grooming”syncope):该种类型的晕厥常发生于女性,常常在患儿梳头、刷牙或吹干头发时发生。之所以将其从其他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分离出来,是因为其发生机制与典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其包括对头皮的刺激引起三叉神经兴奋,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受压,低头或仰头时基底动脉血流受阻。在儿童该病往往发生在洗温水澡后,此时外周血管已经扩张时。做直立倾斜试验往往为阳性。治疗仅需适当饮水防止血容量不足,在梳头前先凉干身体。
(5)颈动脉窦过敏(carotid sinus hypersensitivity):颈动脉窦过敏在儿童少见,而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0%左右。晕厥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窦轻微的受压引起的迷走神 经的过度兴奋,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而导致晕厥发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