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长期效果还与术后康复治疗有关,即坚持ABCDE方案: A C Aspirin(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小剂量阿斯匹林),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 - β-blocker(β受体阻滞剂),Blood pressure control(长效降压药控制血压);C - Cholesterollowing("他汀"类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garette quiting(完全戒烟);D - Diabetes control(控制糖尿病, Diet(合理饮食);E C Exercise(适度锻炼),Education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其中,搭桥术后的调脂治疗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临床实践中调脂治疗不规范普遍存在,规范搭桥术后调脂治疗刻不容缓。
误区一:冠心病搭桥术后,冠心病已治好了,没有必要再调脂(降脂)治疗
冠心病搭桥术后,恢复了心肌正常供血,解除心绞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手术不能解决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是一种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血脂异常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中最关键的是总胆固醇(TC)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因此,冠心病搭桥术后调脂治疗至关要。
误区之二: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治疗
只看血脂化验单的结果,常常使搭桥术后的患者误认为自己血脂正常,无需调脂。不同病人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达标值是不同的。危险性越高的患者诊断标准越低,达标值也越低。如已有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术后和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调脂治疗。
当总胆固醇>5.20mmol/L,LDL-C>3.12mmol/L时,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目标应降低到总胆固<4.68mmol/L,LDL-C<2.60mmol/L。近来还有研究证明冠心病即使有没有高脂血症,也应该进行调脂治疗。强化调脂治疗可获得更大的临床效益。
误区三:他汀类调脂药有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
他汀长期服用才能获益,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他汀治疗3-5年可以显著降低死亡、中风等。他汀治疗的获益远远大于副作用,他汀治疗1年每1000个病人可挽救50-60个病人的生命,而肝酶升高的发生率为0.5-2%,肌病的发生率仅为1/1000,严重副作用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仅为1-2/10万。
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减少药物剂量常可使升高的转氨酶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常不会升高。他汀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非特异性肌痛或关节痛,通常不伴有肌酸激酶(CK)增高,肌炎最常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或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
如果患者尤其是联合用药患者CK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则应予以停药、随访,待症状消失、CK下降至正常,再重新开始治疗。因此,只要在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他汀类调脂药是非常安全的。
误区四:鱼油、卵磷脂等保健品能降脂,可以代替他汀类调脂药
有不少人认为服用鱼油、卵磷脂等保健品就能降低血脂,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保健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而对一般健康人可能起到保健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鱼油制剂可以降低甘油三酯轻度升高,但对总胆固醇和LDL-C影响甚小,根本达不到有效治疗血脂的目的。
鱼油主要可以补充亚油酸,有条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但不能代替他汀类调脂药。卵磷脂等保健品降胆固醇疗效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所以搭桥术后患者一定要坚持服用他汀类调脂药,并长期达标。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搭桥术后的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和再次介入治疗或搭桥治疗的机率。
误区五:服用调脂药后血脂正常就可以停用
不少患者在治疗达标后,就停止了药物治疗,有的患者吃吃停停,都是错误的。血脂升高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病的治疗一样,目前的调脂方法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降血脂要求长期治疗,在调脂治疗达到标准后,一般停药1-2周后,血脂水平可以再度升高至治疗前的水平。在治疗达标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一个长久的治疗计划,有效地长期控制血脂,使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误区六:搭桥术后只需控制饮食就能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搭桥术后的患者合理饮食是很重要的,是调脂治疗的基础,但搭桥术的患者绝大多患的高脂血症主要是由慢性代谢异常有关,也就是说血脂增高主要原因是内因。有些人认为,搭桥术后的高脂血症只要对饮食加以控制,就能达到降血脂的目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多数患者改变饮食后会有轻微疗效,仅少数患者疗效明显,而也有患者的LDL-C非但不降低,反而明显增加。由此可见,饮食疗法只能作为调脂治疗的基础,单用饮食疗法并不能达到有效降低血脂的目的,更谈不上血脂达标。
近年来,国际上调脂治疗基础研究不断进展,调脂观念日渐更新,调脂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日趋增多。将这些新观念、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地推广普及并运用于临床已成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