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它所包括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其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⑴。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生理功能,并尽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牙合与颌位是口颌系统行使功能的主体解剖生理结构,本文即对其内函、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1、牙合与颌位的解剖生理学内函
牙合或称咬合(occlusion)是指上下颌牙列相互接触的现象。上下牙列发生接触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前者是指上下颌牙达到最广泛均匀、最紧密稳定的尖窝交错接触关系,此时可称为牙合;后者是指咀嚼运动过程中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此时可称为咬合。因此,牙合与咬合的内函还是有区别的:牙合的上下牙接触部位在一定时期内无变化,而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上下牙的部位在不断变化。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咀嚼、吞咽、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面形态等,其中最基本的,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此即颌位的变化。
因此研究牙合与颌位以及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最终使经过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2、牙合与颌位及四个基本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2.1牙合与颌位的相互关系
牙合与颌位是关于咀嚼运动这一生理过程的,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牙合强调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是特定颌位下的牙接触关系;而颌位则侧重于下颌骨的位置,特定的颌位必然有与之对应的牙合,二者统一于个体瞬间的咀嚼运动型。
人们可以不假思索的进行咀嚼,甚至可以在进食时同时分心做其他的事;缺牙患者可以逐渐适应修复体并借以代偿恢复咀嚼功能。这一生理现象正好说明了牙合与颌位统一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形成的咀嚼运动型。
①是皮质的动力定型。
②是程序化的运动。另外,下颌功能运动神经控制的“双重机制”即随意和反射也说明牙合与颌位是咀嚼运动这一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随意可使咀嚼系统习得高度复杂而精细的功能,如言语、表情等;而反射可随意外情况作出迅速反应以避免伤害性刺激。
2.2ICP、RCP、MCP、MPP的相互关系
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行研究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医学意义。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肌肉接触位(MCP)和下颌姿势拉(MPP),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⑵。
ICP是由牙尖交错牙合(ICO)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⑶。RCP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位。MCP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被称为肌位(MP)。MPP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它依靠颌周肌的张力和下颌骨的重量而得以维持。
正常情况下由RCP到ICP时存在着自由正中域,即由RCP到ICP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0.5-1.0L,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1L,此即所谓的“二位”。
ICP、MCP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意即下颌由MPP沿着肌力闭合道闭合至上下牙刚有接触时,下颌的位置正好就是ICP。而并无个别牙或少数牙的接触(早接触),此即所谓:牙位、肌位的协调一致。而MPP是通过正常的肌力闭合道与ICP或MCP发生联系的⑷。
正是ICP、RCP、MCP、MPP四者之间的可重复的解剖关系才保证了咀嚼过程中成千上万次的颌位变化,在舒适行使功能的同时而又不致于导致整个口颌系统的功能或结构的紊乱⑸。因此临床各科在治疗、修复和正畸、手术过程中维持或修正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医源性的口颌系统的功能甚或结构上的紊乱。
3、牙合与四个基本颌位――ICP、RCP、MCP、MPP的临床意义
3.1牙合的临床意义
牙合是为人体最为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关节,是颞下颌关节(TMJ)的延续。虽然牙合没有关节盘、关节囊和韧带等关节辅助结构,但却具有关节的运动功能。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个体差异大。
(2)自身修复能力有限。
(3)终身不断变化。
这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咬合病时应树立功能性适应牙合的观念,无需且不可能将所谓“理想牙合”作为治疗的标准。同时还应重视牙合因素对整个口颌系统,特别是对TMJ的影响,也许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调牙合就能治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另外,还要注意肌功能对牙合的影响。在肌功能异常的病例不可盲目的对牙合进行调整,否则在肌功能恢复正常时就会发生新的牙合紊乱而诱发TMD.所有的临床治疗还应注意牙合的稳定性的恢复和维持,这样才能促进以牙合为归结点的整个咀嚼系统的健康。
3.2ICP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ICP可以保证上下颌牙尖窝交错式最紧密、最广泛的牙合接触,从而增大了牙合的咀嚼面积利于提高咀嚼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牙合力的分散而避免个别牙或少数牙的牙周创伤;另外,由于ICP的存在,纵然有个别牙缺失也不至于使对颌牙完全丧失功能,还可避免邻牙及对颌牙在短时间内发生倾斜移位和牙合向伸长。这样就为临床及时修复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3.3RCP的临床意义
当全口牙或多数牙缺失时,由ICO(牙尖交错牙合)决定的ICP也将随之难以确定或消失。而由韧带决定的RCP却不是如此,仍然可以在全口牙缺失的情况下被准确的获取,这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替代和必须的。如此才使我们为全口牙缺失的患者重建合乎功能和美观的义齿性咬合成为可能。
3.4MCP的临床意义
MCP与ICP是否一致直接关系到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正是因为MCP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判定天然牙合或义齿重建牙合可能存在的早接触、牙合干扰等牙合紊乱,从而准确的去除之。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参照ICO的异常与否来推断之间的不调之原因是在于牙合的紊乱,还是在于肌功能的异常。
3.5MPP的临床意义
MPP是由下颌骨本身的重力和升颌肌的牵张反射所决定的。正常的MPP可以使面部表情自然美观,并可使功能状态下可能造成的口颌系统内尚无临床症状的微小创伤(如关节内)有足够的休息期进行修复,实际上人类的牙合接触在24h内左右而己。另外,MPP还是全口义齿修复中确定垂直距离(VD)的重要参考因素。
4、小结
牙合与颌位是牙合学的主体内容,其核心理论观点是:牙合对下颌运动(即变化中的颌位)有机械性制导作用,同时牙合还可以通过神经肌肉对颌位的变化(即下颌运动)进行反馈性调节。下颌运动通过解剖性因素和生理性因素这两类控制因素来限定牙合与颌位的边界条件,并对颌位进行神经反馈性调节。最终使咀嚼系统得以在创伤风险最小、能耗最低效能最高、最为自然舒适的条件下行使功能。
牙合与颌位及与四个基本颌位ICP、RCP、MCP、MPP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和至关重要的。正是它们之间协调的交替变化贯穿于下颌运动的始终,才使口颌系统得以舒适自然行使功能的同时,而又不至于发生各种紊乱症状⑹。因此口腔医学各临床专科进行治疗的目的应是恢复已遭破坏的牙合与颌位及四种基本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并保持稳定,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牙合与颌位及ICP、RCP、MCP、MPP之解剖生理学内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对指导临床具体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