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患因素:外伤、劳损、不良的工作姿势和习惯、生理缺陷、年龄等。
2、症状:
(1)以主诉疼痛部位在下腰部,病变部位在上腰部为主要特点;
(2)可因搬放物体,姿势不正,强制体位作业而发病;
(3)疼痛部位多为腰骶部,骶髂关节,臀部,椎旁、髂嵴等处,并局部压痛,偶有股外侧和股后痛;
(4)急性腰痛时疼痛剧烈,不能起床,翻身及上、下床困难,步态缓慢,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屈伸活动受限,不能持久弯腰,或直不起来,行走不受影响;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智、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体见病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
(2)急性期腰痛僵硬前倾,腰肌痉挛,活动受限,可有腰椎侧弯,一侧骶棘肌,阔筋膜张肌痉挛,站立时髋膝关节弯屈,用足尖着地,足不能踏平,直腿抬高,被动弯屈髋膝关节均加重腰痛,但无下肢放散痛及感觉、肌力、反射改变等神经体征;
(3)慢性体征少,疼痛部位压痛局限,主动、被动弯腰可加重疼痛;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
2、 腰椎平片:脊椎旋转移位,椎弓根关节突连同椎体旋转,一侧椎弓根外缘与椎体缘不再重叠,部分椎体边露出,小关节间隙也不对称,一侧变窄或消失,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对侧,关节面外露,横突旋转后一侧变短,侧位片旋转椎体由单一后缘变为双边重影,两侧椎弓根上下缘不再重叠,露出对侧下缘,有重影。陈旧性压缩性骨折,椎体楔形变,局部后凸可能是造成后支在横突上受压
3、CT和MRI:可以获得腰椎的三维结构,因此不仅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观察腰椎椎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
【诊断】
1、 病史:有的发生在搬重物、突然拧腰等动作之后,有的无明确的受伤史,有的继发于腰椎手术或锥体压缩性骨折。
2、症状:急慢性腰痛。急性腰痛症状重,起坐、翻身、行走困难,体位改变加重,疼痛区局限或广泛不清。可伴有臀部或大腿后外侧疼痛,但向下不超过膝关节。
3、 体征:腰部活动受限,有时腰部向某一个或两个方向运动时,可使疼痛加重。无神经体征。在主诉痛区的同侧依脊神经后支的走行上上溯三个节段的某个锥体有压痛点。该锥体的棘突、患侧小关节、患侧横突三点压痛,并向主诉痛区放射。其中以关节突外侧横突根部最明显。
4、X 征:往往见压痛处锥体旋转体征。
【鉴别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坐骨神经痛为主,也可伴腰痛。一般先有腰痛,后有坐骨神经痛。下肢表现为疼痛和麻木,多放射至小腿或足底。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腿痛决不会超过膝关节。
2、 椎管狭窄:腰痛范围较广泛,常常是症状重,体征少。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后伸腰时腿痛加重,向前弯腰症状减轻。
3、腰椎滑脱:椎弓狭部裂:X片可以确诊。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目的在放松肌肉,起床翻身困难的病人,卧床能减轻疼痛,但久卧使腰背肌萎缩,一般卧床3d疼痛减轻,可坚持早下地活动,以缩短康复期。
2、药物:急性疼痛剧烈等可见镇痛剂辅助治疗以减轻病人病痛。
3、牵引:胸廓用胸带固定作骨盆牵引,牵开椎间隙及附件,有利于恢复骨关节解剖关系;
4、按摩、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痉挛,改善骨关节关系。
5、 脊神经后支阻滞:先在腰痛定位点做皮丘(2%利多卡因0.1-0.2ml皮内注射),在C臂X线透视下换9号心内注射针,穿刺至横突上缘或横突根部,无C臂设备可按后支体表投影,穿刺点在定位平面相当上位棘突下缘外2cm处,垂直刺入3-4cm至横突上缘,病人有触电感或麻痛传至主诉痛区,注射局麻药3-4ml(2%利多卡因),可使疼痛立即解除,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急性腰痛多一次治愈,部分慢性腰痛病人药物作用过后仍痛时,可作冷冻治疗或射频电凝治疗。
6、 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根据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确定损伤脊神经后支的部位,在损伤平面用1%的甲紫标记。常规消毒皮肤,铺巾。用2%的利多卡因作穿刺点的局部麻醉。将射频套针沿甲紫标志处垂直刺入横突上缘(距横突根部2-4mm)。遇骨质即为横突基底部。针稍向头端斜,有落空感,证明针在横突的上缘,针稍向内斜,遇骨质即为上关节突外侧缘。稍提插穿刺针,当出现麻木,疼痛放散与主诉疼痛的部位一致时,证明针头已触到脊神经后支,即为治疗所需的作用点。为确定穿刺的准确,可在X光透视下进行。穿刺完成后,将穿刺针套管的针芯抽出,温控的射频针插入绝缘的穿刺针,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给予90℃,120秒,连续4个周期射频治疗,术毕安返病房,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
7、体育疗法:急性期过后早期活动,包括走路,锻炼背肌,骑车等有助于缩短康复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