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
1、易患因素:抵抗力弱、适应力差、生理缺陷、个人特点、年龄。
2、诱因:外伤、劳损、不良的工作姿势和习惯。
3、症状:
(一)前驱症状:1.急性腰痛2.腰背痛反复发作3.慢性持续性腰痛4.颈腰综合征
(二)腰背痛:腰背疼痛既可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出现在腿痛之后。临床所见的腰背痛分两型:一类是腰背部广泛的钝痛,起病缓慢,另一类是腰背痛发病急骤突然,腰痛甚为严重,腰痛部痉挛,因疼痛腰部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
(三)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疼痛为钝痛,逐渐加重,多呈放射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跟部或足背。
(四)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突出的椎间盘可以压迫腰1~腰3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内侧痛。
(五)间歇性跛行 患者行走时,随行走距离增多,逐渐出现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感觉患肢疼痛麻木加重,取蹲位或卧床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六)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七)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部分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
(八)马尾综合征:中央型腰椎间隙突出症,当突然巨大突出时,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
(九)患肢发凉:部分患者患肢温度偏低,尤以足趾远端为著。
(十)尾部痛: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尾骨痛,
(十一)小腿水肿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智、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3、原发病的检查
⑴步态:症状较重者,喜欢取身体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姿态,且表现为跛行。
⑵脊柱外形:生理性弯曲可以加大或变小或反常。
⑶压痛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多在有病椎间隙的棘突旁。
⑷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方向的活动度者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⑸下肢肌肉萎缩。
⑹感觉减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感觉可以是主观的麻木,也可以是客观的麻木,二者都有参考价值。
⑺腱反射改变:患侧的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可以减弱或消失。
⑻直腿抬高试验
⑼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电解质。
2、 腰椎平片:椎间隙宽度于病变早期多无改变;如病程较久,则显示间隙狭窄,并于椎体边缘有各种形态的骨刺出现。
3、CT和MRI:可以获得腰椎的三维结构,因此不仅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观察腰椎椎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
4、同位素骨扫描:同位素骨扫描不能用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在鉴别诊断骨肿瘤,强直性炎柱炎和椎间盘炎是很有意义的。
【诊断】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试验即国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等。
【鉴别诊断】
1、腰椎后关节紊乱
2、腰椎管狭窄症
3、腰椎结核
4、椎体转移瘤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病人必须卧床休息直到症状明显缓解。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中,包括治疗性药物和缓解症状类药物。
3、康复理疗:牵引疗法 牵引只适合于单纯的腰椎间盘膨出患者,而且必须在症状不重时采用,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的,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脱出,伴随椎管狭窄的病人,和腰突症急性期的病人。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等方法。推拿治疗: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针灸治疗。注射疗法:硬膜外注射及骶管注射。小针刀治疗
4、射频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于CT床上。腹部垫枕增宽椎间隙以便于进针。CT扫描定位.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定双极射频热凝的椎间隙并标记。采用腰椎外侧安全三角穿刺人路。进针点在中线旁开8~10 cm处,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2~3 mL局麻。在CT引导下分别将两根射频穿刺针从穿刺点分别进入相应椎间盘靶点确认两穿刺针前端距离不超过0.5 cm,先用50 Hz感觉测试、2 HZ运动觉测试.确认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后开始双极射频热凝治疗,给予80℃ 120 S,90℃120 S连续5个周期射频治疗,术后安返病房,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5、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⑴改善劳动姿势 避免长期弯腰用力。
⑵加强肌肉锻炼 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腹肌和肋间锻炼,可增加腹内压和胸内压,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
⑶家庭生活中预防。
⑷预防教育。
【疗效评定】
(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上。
(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