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又称为肾细胞癌、肾腺癌,起源于泌尿小管上皮。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80%-90%,是成人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男女之比约为2:1,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肾癌得到了及时诊断。不吸烟及避免肥胖是预防肾癌发生的重要方法。
疾病分类
目前肾癌分为10种类型: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和Ⅱ型)、肾嫌色细胞癌及未分类肾细胞癌、Bellini集合管癌、髓样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Xp11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伴发的癌、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分型。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约占90%。
发病原因
肾癌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的原因有:
吸烟:大量的前瞻性观察发现吸烟与肾癌发病正相关。
肥胖和高血压,高体重指数(BMI)和高血压是与男性肾癌发病危险性升高相关的两个独立因素。
职业:有报道长期接触金属镉、铅的工人、报业印刷工人、焦炭工人、干洗业和石油化工产品工作者肾癌发病和死亡危险性增加。
放射:长期暴露于某种弱放射源中可能增加患肾癌的风险。
遗传:已明确的遗传性肾癌包括:①VHL(视网膜和中枢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病)综合征;②遗传性乳头状肾癌;③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癌;④BHD综合征(一种显性遗传综合征)。
饮食因素:调查发现高摄入乳制品、动物蛋白、脂肪,低摄入水果、蔬菜是肾癌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肾癌危险性的食品及药物:咖啡、女性激素(雌激素)、解热镇痛药尤其是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利尿剂及红藤草又名“千根”等。
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发现肾癌的病例有增多的现象。因此透析超过3年者应每年B超检查肾脏。有报告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肾癌。肾癌患者中14%患有糖尿病,是正常人群患糖尿病的5倍。
发病机制
肾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目前的研究,肾癌是一种具有独特发病机制的恶性肿瘤,发生机制极为复杂。
播散途径:肿瘤逐渐生长,可直接侵入肾盂,肾盏,甚至输尿管。癌细胞穿破肾被膜,可侵犯肾上腺和肾周围脂肪组织。此外,肾癌常侵入肾静脉,有的在静脉腔内形成条索向下腔静脉延伸,甚至达右心房。癌组织血管丰富,早期即可发生血路转移,最常转移到肺、骨髓和对侧肾脏。淋巴道转移常首先到肾门及主动脉旁淋巴结。
临床表现
多发人群
有遗传性肾癌家族史者;中年以上的吸烟、酗酒、患高血压的“胖”男人。
疾病症状
多年来,把血尿、疼痛和肿块称为肾癌的“三联征”,其实大多数病人就诊时三联征俱全者仅占10%左右,很少有可能治愈。所以全面了解肾癌的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显得非常必要。
一、无明显症状:目前,临床上40%以上的肾癌是因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而偶然发现的,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且其发现率逐年升高,大部分为早期病变,预后良好。定期体检很重要。
二、典型局部症状:血尿、腰痛、腹部肿块“肾癌三联征”,在临床出现率已<15%,常预示病变已至晚期。多数病人只出现“三联征”中的一个或二个症状。
血尿:约40%的肾癌病人出现血尿,可为肉眼血尿,也可为镜下血尿。大量血尿有血块形成时可出现肾绞痛、排尿痛、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肿块:肾脏位于腹膜后,位置深,腹部触诊时摸不到,只有当肿瘤较大或位于肾下极才可触及到肿块,约10%~40%患者可扪及腹部肿块,有时可为唯一的症状。
疼痛:腰痛是因肿瘤长大后肾包膜张力增加或侵犯周围组织而发生,表现为持续性钝痛。肿瘤出血致肾被膜下血肿也可出现钝痛或隐痛。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如腰大肌或神经可引起持续而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疼痛发生率为20%~40%。有相关表现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