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肉眼看到的黄疸,其本质是“胆红素”。当体内胆红素潴留时,血清胆红素增多而出现皮肤、粘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所以,“黄”不一定是黄疸,如吃橘子过多出现的皮肤发黄。
胆红素的来源
1、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正常人血中红细胞的寿命为100~120天,每天约1%红细胞衰老死亡。由血红蛋白分解而来的胆红素约占胆红素来源的80%。
2、肝脏或其他组织内含血红素的血色蛋白。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天), 胆红素产生多;肝细胞摄取和加工胆红素的能力低下,而且排入肠道的胆红素的又被大量重吸收――肠肝循环,因而新生儿容易发生体内胆红素潴留――黄疸,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正常情况下,60%的足月儿可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则在80%以上。如果是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血清总胆红素小于221~256μmol/L、足月儿黄疸于生后2星期内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小于17μmol/L)、早产儿3~4星期内消失、一般情况良好、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如果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染过重、迟迟不退或退而复现等,就要考虑病理性黄疸了,需要看儿科医生。
若胎儿出生时因头部受挤压,合并头颅血肿,由于吸收过程中扩大了机体胆红素的来源,可使得“生理性黄疸”加重,消退延迟,易致误判“病理性黄疸”。
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256μmol/L,虽然属于生理值,但也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遗留终身残疾。
黄疸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应该由医生来鉴别、诊治。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生理性或病理性,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若以猜测、碰运气来处置,是有较大风险的。
如果还有兴趣要进一步探究,下面内容可供参考。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原因
1、胆红素生成较多
2、转运胆红素功的能力不足
3、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差
4、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5、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1、新生儿溶血病
2、新生儿肝、胆疾病
3、新生儿感染
4、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5、药物性黄疸
6、其他
黄疸
症状
生后2~3天出现,第4~5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延长至3~4周。
出现过早(多数<24小时);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血清胆红素
1、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6μmol/L;
2、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34μmol/L;
3、每日上升<85μmol/L。
1、血清总胆红素>221~256μmol/,或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2、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全身情况
无症状,一般情况良好。
有症状,随原发病及病情而异。
【经验体会】
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对每一例黄疸患儿均应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在降低胆红素的同时,尽快明确病因。临床在鉴别诊断时,除以血清胆红素为重要依据外,还需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早产儿在喂养过迟,酸中毒、缺氧、低体温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未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仍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应纳入病理性黄疸管理。而有些足月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虽然已超过一定范围,但一般情况良好,又找不出任何致病原因,也有可能是生理性黄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