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0例,男75例,女135例,平均年龄46.5±14.2岁(15~76岁),术前经B超、CT或MRCP、ERCP等检查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166例胆总管直径大于0.8cm,其余44例胆总管直径在0.5~0.8cm之间。122例患者术前肝功能检查提示有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大于34.2mmol/L,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之比大于50%),急诊手术36例,择期手术174例。
本组患者采用德国Storz三晶片电视腹腔镜系统配合日本Olympus-T20纤维胆道镜来完成手术。手术方法:全麻成功后,常规四孔法置入腹腔镜手术器械,先作胆囊切除,找到胆总管,尖刀切开胆总管,用胆道镜探查是否有结石存在,用取石网篮或取石钳将结石清除,检查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用无损伤血管缝线逢合胆总管,可在胆总管内置入T管,也可一期缝合胆总管,常规置橡胶引流管一根于右肝下间隙。
2、结果:
本组210例有198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另12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5.7%。平均手术时间2小时30分±40分(1小时30分~4小时20分),平均失血量60ml±45ml(10~500ml)。用胆道镜探查取石后,胆总管置T管引流者195例,一期缝合未置T管者15例。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内有结石者176例,无结石者34例。术后带T管时间平均为45±10天(30~90天),胆总管缝合选用3~0或5~0无损伤血管缝线[2],T管选用12号~18号优质硅胶管。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常见并发症有: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均径T管窦道胆道镜取出;拔T管后由于窦道破裂而胆漏3例,2例经窦道置入导尿管引流等处理后治愈;另1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开腹手术,清除脓性胆汁后,行腹腔广泛冲洗,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而治愈。
3、讨论:
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胆道镜等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已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3.1 病例的选择:
由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缝合、打结、胆道探查等操作均较开腹手术复杂,术者须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默契的术中配合也十分重要。在开展这项手术的初期,宜选择胆总管直径较粗(>0.8cm)、炎症反应较轻、胆管内结石未嵌顿的患者来进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可逐步放宽手术适应症,本组就有10例因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而造成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有8例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了手术。
但如果胆总管直径<0.6cm,或术前检查发现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胆总管壁静脉曲张的患者,手术以开腹为宜[3]。本组中转开腹的病例中,有4例因胆总管直径<0.6cm,切开后难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胆道探查而中转;有3例因胆总管壁静脉曲张,切开后出血难以控制而中转;另5例因胆总管末端结石嵌顿无法取出而中转开腹。
3.2 胆总管切开与缝合:
胆总管直径<0.8cm者,我们选择用尖刀挑开,>0.8cm者,可用电凝钩或尖刀切开。用尖刀挑开时应掌握好切开的深度,避免由于切开过深而损伤胆总管后壁和门静脉。较细的胆总管不宜用电凝钩切开以防术后胆总管狭窄。切开的长度以1.0~1.5cm为宜。胆总管的缝合宜用3-0或5-0无损伤缝线,将胆管壁全层间断缝合,针距及边距均为1.5~2mm,以外科四重结打结,避免将T管缝在胆管壁上。缝合完成后应常规注水测试有无渗漏,防止术后胆漏的发生。如果胆管壁炎症较重,质脆,缝合完成后可用医用生物胶封闭胆管缝合处,减少术后出血及胆漏的发生。本组采用以上方法切开和缝合胆管,无胆漏发生。
3.3 术中胆道镜的应用:
切开胆总管后,常规用胆道镜进行检查,按先上后下的顺序,向肝门方向应看到隆突和左右肝管开口,向胆总管远端应看到呈放射状排列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多数结石可通过取石网篮取出。如结石嵌顿于胆总管末端,可用活检钳咬碎结石后再用取石网篮取出。
取石困难的病例,可试用取石钳直接从剑突下切口进入腹腔后向胆总管末端方向取石,部分病例可将嵌顿于末端的结石取出。对于以上方法无法取出的结石,则以中转开腹为宜,本组有5例患者同结石嵌顿于胆总管末端,在腹腔镜下无法取出而中转开腹。开腹后将胰头和十二指肠后方游离,将胆总管切口向远侧端延伸,术者左手扪触到嵌顿的结石后,向胆总管内注入少许无菌石腊油,再用取石钳或刮匙将结石取出。取石时用力应轻巧,避免因用力过猛而形成假道造成胆总管远端损伤。本组5例均用上述方法安全地将结石取出。胆总管缝合前应再用胆道镜全面检查胆道,避免结石残留,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状况,为是否放置T管提供决策依据。
3.4 一期胆总管缝合的指征
腹腔镜胆道探查比开腹手术损伤小,胆道粘膜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损伤也小,对乳头开口通畅的程度也更易判断。一般不需使用金属扩张器,避免了强制性扩张胆道造成乳头括约肌的损伤,给一期缝合胆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腹腔镜可使局部放大5~15倍,相当于显微外科缝合,配合质量优良的无损伤缝合线,张力好,维持时间长,对组织刺激小,使缝合后发生胆漏及裂开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也不致因缝合线异物反应而再生成结石。但并非所有病例均适合一期缝合胆总管,其条件为:
(1)胆道探查阴性;
(2)胆道有结石已取净;
(3)胆道内炎症反应轻;
(4)胆总管下端通畅,胆道镜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大,水流通畅;
(5)胆总管直径>0.8cm[4,5]。本组15例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行一期胆总管缝合,术后无胆漏发生,恢复顺利。
3.5 术后拔T管胆漏的预防与处理
由于腹腔镜操作对腹腔内干扰较小,目前应用的T管管壁光滑,部分患者由于窦道形成不良而导致术后拔T管胆漏的发生。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延长带T管时间至3个月左右;
(2)术中将大网膜包裹于T管周围以利于窦道形成;
(3)拔T管时应以一手压住T管处腹壁,慢慢向外用力拔管,避免将T管在腹腔内形成的纤维组织窦道拉断。如果拔T管后患者随即出现右上腹疼痛,出现腹膜炎表现,应考虑胆漏。可以沿T管窦道内置入导尿管至胆总管引流,配合抗炎、解痉、输液等处理,患者一般可痊愈。但如患者腹膜炎不能控制,腹腔内大量胆汁积聚,生命体征受到较大干扰时,宜剖腹探查,再次行胆道探查术。本组3例拔T管胆漏的患者,2例经保守治疗而愈;另1例因弥漫性腹膜炎而开腹手术,清除腹腔内胆汁和脓液,用大量生理盐水、3%双氧水和1/10稀释合碘广泛冲洗和消毒腹腔后,再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而治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