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交界气温骤变及寒冷冬季时节的到来,又到了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时段。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许多人已了解到脑出血患者如果出血量不多,意识清楚,则完全可以药物保守治疗;但如果出血量较大,意识不清,需尽快手术治疗挽救生命。
目前手术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分别是:
(1)开颅骨瓣形成血肿清除术。
(2)微创小骨窗法或称“锁孔”(Keyhole)手术血肿清除术。
(3)立体定向穿刺血肿清除术。
(4)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当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时,大多数家属听着医生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选择那一种手术方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各种手术方式的原理吧!
(1) 开颅骨瓣形成血肿清除术:
手术方法:医师根据CT血肿在大脑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切口。通常采用”U”形切口(长约15-500px)切开头皮,然后用特殊的器械锯开颅骨形成方形的骨瓣,骨瓣大小在8×250px2,打开骨瓣后,医师会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像豆腐一样”嫩的脑组织约25px,慢慢进入血肿腔将血肿清除。一般情况下,医师会根据血肿清除后脑组织的肿胀程度决定是否去除骨瓣。
此种手术的优点是:
①显微镜下直视手术,术野照明好,显示清晰,血肿清除较完全;
②术中止血彻底,术后再次出血的几率低;
③术中可以酌情去除骨瓣,特别是出血量大(大脑半球出血60ml以上)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减压效果好;
③手术时机选择比较灵活,一般尽早手术。
缺点是:
①对手术室的设备和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基层医院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②手术本身的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对重要脏器(心、肺、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难以耐受手术。③病情稳定后,需再次行颅骨缺损修补术。
此种手术方式适合于出血量巨大(大脑半球出血60ml,小脑半球20ml以上),颅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患者严重昏迷,瞳孔散大,需尽快清除血肿解除占位的患者。
(2)微创小骨窗法或称“锁孔”(Keyhole)手术血肿清除术
手术方法:医师根据CT血肿在大脑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切口,通常采用直形切口(约6~200px),然后用特殊的器械在颅骨上钻个骨孔(直径约25px),再扩大成小骨窗(直径约75px)。接下来进入颅内,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
其优点是:
①手术时间较前者缩短,操作迅速,血肿清除较完全;
②止血比较彻底;
③因骨窗较小,不必需再次行颅骨缺损修补术。
缺点是:
①对手术室的设备和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更高,基层医院难以开展;
②如患者术前病情严重,脑出血量较大(大脑半球出血60ml以上)脑水肿明显,由于骨窗过小,减压效果较前者不明显。
此种手术方式适合于出血量一般(大脑半球出血30-60ml,小脑半球10-20ml),患者昏睡或浅昏迷的患者。
(3)立体定向穿刺血肿清除术:
手术方法:医生会使用专用立体定向仪或头皮标记物,在CT下选择血肿中心为靶点,然后定位出靶点的头皮投影,在头皮行小切口(2-75px)后,用专用细头钻钻孔,按照术前设计好的穿刺的方向和距离置入一根和“签字笔芯”粗的软管(材料可是硅胶的哟!)。
穿刺成功后,第一次抽吸大约20~30ml左右为宜,其余残余血肿可于术后24小时复查头CT后,通过体外的软管向血肿腔内注入一种可使瘀血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逐次一点点将残余血肿溶解后引流出来。
优点在于:
①对患者的损伤最小;
②可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脑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实质出血伴脑室出血、进展缓慢的脑干出血等。
③手术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时间短(约0.5-1小时)。
主要缺点:
①术中不能止血,一旦术中发生活动性出血对患者的损害通常是致命的;
②血肿清除不彻底,残血的存在仍会导致较严重的继发性损害,对出血量大的患者,无法迅速减压。
③ 术后因需要反复多次向血肿腔内打使瘀血溶解的药物,容易造成颅内感染和颅内新的出血。
此种手术方式适合于出血量一般(大脑半球出血30-60ml,小脑半球10-20ml),昏睡或浅昏迷状态,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
(4)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手术方法:医生会在患者的头皮发际后50px,中线旁开62.5px的位置做切口约50px,用专用细头钻在颅骨上钻孔,然后将一根硅胶引流管向同侧外耳道的方向进管约125px,可见血性脑脊页流出表示穿刺成功,固定引流管妥善后,每天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约100-150ml,或脑室积血严重,通过引流管向脑室内瘀血溶解的药物(尿激酶),溶解后逐步引流出来,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一周后拔除引流管。
主要是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导致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是作为对脑出血的一种补充手术治疗。
在实际工作中,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会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脏器功能耐受情况、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建议患者家属具体使用哪一种手术方式或者几种手术方式联合使用,让手术更加安全、创伤更小、手术效果最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