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价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应用预防大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并观察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连续入选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240例患者,按入选先后分为分别进入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应用组、CS+IPC术后应用组,每组60例。术后3~8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血栓发生的部位(大腿或小腿)。15例CS+IPC全程组患者和15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2h及24h外周采集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240 例入选患者中,于术后3~8天超声检查DVT发生率在CS+IPC全程应用组、CS+IPC术后应用组和单纯CS组分别为15%、23.3%和30%,而对照组为49.3%。1例CS组患者近端DVT,其余均为远端DVT。血栓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无血栓患者比较有明显区别。血凝指标:,在切皮2h, CS+IPC全程应用组,D-D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tPA-Ag明显低于对照组;PAI两组无区别。24小时两组D-D、vWF、tPA-Ag及PAI无明显变化。。结论 CS+IPC全程应用组及CS+IPC术后应用组能有效降低手术后DVT,预防效果以CS+IPC全程组最好。单纯应用CS可能适合中危或中危以下DVT风险的手术患者。随着年龄、卧床时间和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DVT的发生率增加CS+IPC全程应用组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提示IPC可能增加纤溶活性。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手术种类包括胸外科(肺癌、食管癌等)、泌尿外科(包括肾癌、输尿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及肝胆外科(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及胆管探查等)等患者。ASAI~IV级。排除标准:术前正在应用肝素或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年龄小于40岁者。
记录伴随危险因素:高龄(>60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长时间制动、瘫痪、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血栓栓塞的家族史、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癌症化疗、肾病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应用。(低危:小于40岁无额外危险因素小手术;中危:有额外危险因素小手术;40~60岁无额外危险因素非大型手术;小于40岁无额外危险因素大型外科手术;高危:年龄大于60岁没有额外危险因素非大型外科手术;大于40岁有额外危险因素大外科手术;极高危:大于40岁,加上先前存在血栓栓塞、恶性肿瘤或高凝状态的大手术;下肢骨科手术、骨盆骨折和脊髓损伤等)
麻醉方法及监测: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2mg。监测直接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心电图(ECG)监测。硬膜外穿刺置管用于术中麻醉和术后止痛。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1~2mg /kg或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0.1~0.2mg 、维库溴铵0.06~0.1mg/kg 或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行气管导管插管。术中异氟烷、氧化亚氮、硬膜外麻醉和肌松剂维持麻醉。所有患者术后三天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或静脉自控镇痛(PCA)。
分组及处理:连续入选符合条件患者240例,按入选先后分为分别进入对照组(C)、单纯CS组、CS+IPC全程应用组(术前开始)、CS+IPC术后应用组,每组60例。CS(TCD梯度压力抗栓袜)和IPC(SCD RESPONSE压力抗栓泵)均由美国泰科医疗提供。CS组:患者入室后,测量大腿根部周径(A),如A£63.5CM选腿长型弹力袜;然后测量小腿最粗部分周径( B),B£30.5cm选小号,30.5cm<B£38.1cm选中号,38.1cm<B£44.51cm选大号,嘱患者出院后活动接近正常人后脱掉;CS+IPC全程组:按CS组选好合适袜子,将合适型号压力腿套(型号与袜子一致)固定在袜子外面,连接IPC,手术切皮前即刻开始应用,持续应用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直到患者下床活动;CS+IPC术后应用组:手术结束回病房或ICU即刻开始应用,持续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直到患者下床活动。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应用抗凝药物。
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所有患者于术后3~8d使用美国百胜Du3型高分辨率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加压超声纵切和横切血管不可压迫,血流及声音消失为超声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标准[1],记录双下肢血栓发生的部位(大腿或小腿)。发生在N静脉(包括N静脉)以上为近端DVT,发生在N静脉(不含N静脉)以下为远端DVT。
血栓相关指标测定: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于麻醉前、切皮 2h和术后24h各采集静脉血2ml,加入含10%体积的38g/L枸橼酸钠抗凝的试管中,迅速3000rpm离心10min,分装血浆后-700C保存。美国Advance全自动凝血仪检测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剂盒均购自挪威Nycocard公司。采用美国Anths2001酶标仪,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试剂盒购自德国Behring公司。
统计分析:由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40例入选患者中,于术后3~8天超声检查DVT发生率在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分别为15%、23.3%、和30%,而对照组为49.3%。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例CS组患者近端DVT,其余均为远端DVT。
不同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无血栓组比较有明显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