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国人大手术后高危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大手术或中小手术伴高危因素的病人233例,均于术后3~10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同期做了57例非手术门诊病人双下肢血管超声,均记录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栓发生的部位。结果233例入选病人中,111例病人超声检查发现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总的血栓检出率为47.64%,。其中3例(1.29%)发生在股静脉,108例(46.35%)为腓静脉。术后有栓组与无栓组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都明显低于非手术病人。随着年龄、体重增大,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加,但与麻醉、手术时间及麻醉方法选择关系不大。58例(24.89%)有双下肢肿胀、疼痛或麻木等不适感觉。1例病人术后不明原因死亡,高度怀疑肺栓塞。 结论 外科大手术病人术后3~10d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47.64%。围术期应考虑常规抗血栓措施,如低分子量肝素、间歇气压装置等。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国外报道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高,是术后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4,6],。国内近年诊断的静脉血栓栓塞病人越来越多,但有关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系统报道不多,缺乏术后药物或者器械进行血栓防治的客观依据。本研究拟血栓高危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进行调查,明确术后DVT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入选标准 :外科大手术病人 骨科:骨盆、下肢创伤,关节置换,脊柱手术;普外科:全盆腔脏器切除,胰腺、胃、胆道、结肠及直肠手术;神经外科:所有开颅手术;胸外科:肺、食道手术;泌尿外科:前列腺癌根治,膀胱、输尿管、肾及肾上腺恶性肿瘤切除。
排除标准:中小手术,无高危因素;术前正在应用肝素或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病人。
记录伴随危险因素:高龄(>60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瘫痪、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血栓栓塞的家族史、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癌症化疗、肾病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应用。
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所有病人于术后3~10d使用美国百胜D u3高分辨率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如果发生在s静脉(包括s静脉)以上为近端DVT,如果血栓发生在s静脉(不含s静脉)以下为远端DVT。彩超加压后纵切和横切血管不可压迫、血流及声音消失为超声诊断静脉血栓形成标准[1,4,7],同时记录双下肢血流速度、血栓的部位。
所有入选病人进行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危险因素的个数。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发生率用c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连续入选病人233例,年龄40~86岁,男131例,女102例。其中普外科71例为肠道、胆道或肝脏恶性肿瘤;胸外科42例为肺癌、食管恶性肿瘤;脑外科26例为脑出血,脑膜瘤、胶质瘤或垂体瘤;泌尿外科34例为肾、前列腺及膀胱等肿瘤;骨科60例为全膝、全髋置换或脊柱手术。其中普通外科和骨外科共有49例术后用低分子肝量素(速碧林,赛诺菲公司)抗凝。DVT按照手术科室化分一般资料见。
111例病人于术后3~10d超声检查发现有DVT,总的血栓检出率为47.64%,其中3例病人存在近端DVT,其发生率为1.29%;远端DVT108例,其发生率为46.35%。
与DVT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年龄、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无血栓组比较有明显区别。年龄大于45岁、与年龄小于45岁发病率比较,P<0.05;不同麻醉方式和手术时间的病人,下肢DVT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DVT的发生率明显上升(P<0.05);此外,体重指数与DVT的发生率也存一定关系,体重指数越大,发生率越高。无论是否发生DVT,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差异无显著性,。
49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病人(主要为骨科和普通外科大手术病人),DVT的发生率为42.86%(21/49)。抗凝病人的年龄和危险因素个数明显高于未抗凝病人(P<0.05)见。
行检查超声病人中,其中24(10.3%)例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肿胀的症状,42(18.2%)例出现疼痛、麻木不适感觉,58(24.9%)例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之一。1例术后不明原因死亡,高度怀疑肺栓塞致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