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体系将膝关节痛的症状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特点及体征等的不同而细分、归属为多种不同的疾病。如:脂肪垫损伤、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韧带损伤、肌肉肌腱损伤、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等。
膝关节痛的诊疗,对于疼痛的部位、性质、特点等的了解当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没有正确的诊断,谈不上有效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但是,如果仅仅了解引起膝关节痛的直接病理变化结果,如软骨磨损、肌肉韧带肌腱撕裂、滑囊黏膜肿胀、关节腔积液等等,尚不足以指导膝关节痛的有效治疗,或者有时甚至给出错误的指导信息。
对于无菌性炎症的诊断与相应治疗手段,如解热镇痛药等中西药物的服用等,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疼痛,但是显然不能满足病因治疗的需要。对于软骨磨损、硬化、变性而采取注射玻璃酸钠的方法,也是治表不能治本的方法。导致软骨磨损的病因没有消除,关节软骨的磨损及退变进程将难以阻止……
因此,有效的治疗一定是依赖于深入、透彻的病因分析结果。
多年大量的单纯手法治疗膝关节痛的临床实践,使我们对膝关节痛的病因有了自己的较为透彻的、独到的认识,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手法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这个理法的核心,遵循并支持了毛泰之“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相关疾病的“骨移位源性为主”病因理论的观点,以膝关节力学结构异常导致系列病理变化发生为主要线索。引起膝关节力学状态异常的具体原因可以追溯到下肢各结构、骨盆及腰的骨与软组织的特征性力学异常状态。也就是说,构成腰、骨盆、下肢的每一个具体的单一的骨结构,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背离自身及其与上下相关结构的位置与序列状态规律,出现自己特定的旋转移位形态。相关软组织,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与之相应的病理状态。
正是这些异常的力学因素导致下肢关节发生包括无菌型炎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相应关节的结构与功能,作为人体最大承重关节的膝关节首当其冲。
治疗的途径,也是从改善这些导致膝关节痛等系列症状的相应结构的异常力学状态下手。
这里面,腰椎、骨盆、股骨、髌骨、胫腓骨、跖跗骨等骨结构,腰椎间各关节、腰骶、骶髂、髋、膝、踝、胫腓等关节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其序列与力学状态的异常是其中重要的病理性影响因素。
腰椎会旋转、移位,这个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骨盆呢?会发生各种类型的旋移,这个大家也开始比较了解了,但是骨盆旋移怎样对膝关节发生影响却是需要深入研究、明确的课题;髋关节呢?股骨会出现旋转、移位的情况吗?从这里开始,大家可能关注得就不大够了;髌股关节的对合呢,大家有没有注意?髌骨的位置在哪里,是靠上靠下还是偏左偏右?胫股关节呢?是正常范围的旋转吗?腓骨的位置是靠前还是靠后,有上下的移动吗……阴阳脚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是骨盆?是髋?是股骨?还是因为胫骨的旋转……膝关节痛究竟与上述状况有没有关系,有何具体联系,大家可真的要花些时间来琢磨了。
曾经有网友问膝关节错位的类型,把上述提示的内容弄通搞明白,答案就会水落石出了。
判断异常的结构序列与功能状态,当然首先必须了解并建立起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软硬结构力学模型。
骨结构序列状态异常,必然同时或先后与相应软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发生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软组织,肌肉、筋膜、韧带,僵硬挛缩与骨结构的移位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同样是需要明晰的问题。这可是涉及“骨肉分离”的大问题啊。病因诊断要弄明白这些,治疗手法的选择同样要搞清楚软组织手法与正骨手法究竟是何关系。理筋与正骨永远都不是对立的关系。
在膝关节痛的诊疗中,大多数情况下,不同部位的疼痛与相应软组织的状态异常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软组织的异常背后,或先或后,或相伴发生的,是骨结构的位置与序列状态异常。
从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所需要的主导和/或支持条件而言,在骨与软组织发生异常状态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或先后发生着神经、血管等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状态。有时这样的影响甚至会是膝关节痛的根本主导因素。但是更加深入的分析之后,又会赫然发现,怎么病因又回到骨结构上面来了呢?!
上述因素中的先后、因果、主从关系,会因具体病情而不同。纷繁复杂的致病因素,需要医师们冷静、细致地条分缕析。
遵循上述的思路,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具体的状况,进行精确、具体的软硬病理状态分析,采取明确、具体、针对性的手法治疗手段,患者各种类型的膝关节痛出现速效、甚至特效的治疗结果,也就成为必然、成为常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