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骨折、风湿性关节炎及晚期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手术方式。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是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的关键[1],不同的麻醉方式一方面会对手术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会影响到患者术后身体恢复的效果,因此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临床麻醉方式对于提高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不同麻醉处理方式临床应用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0名,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73.8±3.6岁,这100名患者中,其中30例患者采用全麻进行麻醉,作为全麻组,30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作为硬膜外组,40例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作为联合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麻醉方法 每组患者于手术治疗前均常规给予肌肉注射适量的安定及东莨菪碱。患者进入手术时候,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的检测。其中全麻组患者采用常规异氟醚丙泊酚静吸进行全身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即选择患者L2―3椎间作为穿刺点,穿刺并将置管固定,沿置管注入4 ml 1.6%利多卡因,确定患者麻醉效果良好后,注入8~10ml 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并将麻醉平面调节至T8―T10,必要时可追加1/2首次药量的麻醉剂。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即选择患者L2―3椎间作为穿刺点[2],穿刺成功后,使用26G腰针穿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同时注入重比重液(1.6~2ml 10%葡萄糖液+1.5ml 0.75%布比卡因),注入完成后将腰针退出,并置入硬膜导管,维持患者麻醉阻滞平面在T9左右。
1、2、2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三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感觉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作为临床观察指标。Ramsay评分标准,Ⅰ级:患者出现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工作开展;Ⅱ级:患者与医护合作意向明显,安静;Ⅲ级:患者可对临床医师做出的指令予以正确的反应,但是无法自主活动;Ⅳ级:患者具有明显的刺激感觉意识;Ⅴ级:入睡,患者对刺激反应迟钝;Ⅵ级:患者深睡不醒。
1、2、3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 span="">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
比较三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发现,联合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明显短语全麻组及硬膜外组。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结果。
3、讨论
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技机能的下降,极易出现骨折等临床疾病,近些年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人群外科手术中应用较多,临床研究显示老年人只要具备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即可以接受手术治疗[3],考虑到老年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因此合理的选择麻醉方式对于保证老年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身体康复均至关重要。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全麻麻醉后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多且由于老年人自身器官功能减弱,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本次临床研究显示,联合组患者的组织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均明显短语全麻组及硬膜外组说明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的减少麻醉过程中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及麻醉完善时间,减少手术整体消耗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同时研究还发现,联合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患者从而说明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较之其他两种麻醉方式,患者麻醉后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回复速度较快。
总之,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可有效的缩短麻醉过程中的感觉阻滞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