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是最常见的影响人类健康的肛肠疾病,其真正的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就是说痔的发病率高。我国曾对155个单位普查了57427人,痔的发病率为58.4%,以内痔为最多,约占60%,外痔占16%,混合痔占24%。普查情况足以说明痔是常见病、多发病。
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痔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部分,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年龄、性别和种族,不能认为是一种疾病,只有当出现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目前有下列几种学说,解释痔的发病机理:
1、肛垫下移学说:认为在直肠末端和肛管内有一种组织垫叫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由三部分组成:静脉丛、结缔组织、Treitz肌。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肌肉壁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纤维的收缩作用,缩回肛管内。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
2、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的形成主要是静脉淤血、扩张所致。从解剖上看,门静脉系统及其属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而使静脉扩张,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浅、张力低,以及末端直肠粘膜下组织松弛,都容易出现血液淤积和静脉扩张。
3、直肠末端和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久坐、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等影响肛管静脉回流的因素,使得血液回流障碍的肛管静脉淤血、扩张形成痔。痔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饮食、排便习惯及环境有关。
根据痔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类:
1、内痔: 临床上最为多见,由直肠上静脉丛(内痔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有便血、脱垂史。
2、外痔: 由肛门静脉丛(外痔静脉丛)形成,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常见的有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3、混合痔: 主要由直肠下静脉丛形成,部分由直肠上、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相互吻合而成,位于齿状线上下,表面为直肠粘膜和肛管皮肤覆盖。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性。
痔的检查方法:包括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检查的体位通常为左侧卧位、膝胸位(KCP)、截石位(LP)。经过检查可以确诊内痔、外痔、混合痔。因为每类痔的治疗方法不同,只有将内痔、外痔、混合痔分辨清楚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目前痔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如注射疗法,枯痔钉疗法,胶圈套扎疗法,冷冻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肛管扩张疗法,手术疗法,中医中药治疗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1、痔无症状时不需治疗,只需注意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当痔出现出血、脱垂、疼痛及嵌顿等症状时,要及早到正规医院就医,早治疗效果好;
3、粪便红与黑,是胃肠道内出血的表现,可能是痔,也可能是胃十二指肠溃疡,还可能是胃肠道肿瘤,特别要警惕直肠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