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全部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的门诊患者,共计70例,均符合口周皮炎的诊断标准[1],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性9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25.13±7.21)岁,平均病程(13.19±6.57)月;对照组35例,男性10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24.98±7.14)岁,平均病程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
①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内服,基本方: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5g、百合10g、人参叶10g、生地15g、知母10g、生石膏20g、葛根15g、黄芩8g、薏苡仁20g。以上诸药,每日1剂,煎水400ml,分2次温服;
②另每日取黄连5g,于煮饭时蒸水约10ml,用棉签蘸取药液外涂患处,每日3-4次。
以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嘱少食辛辣刺激、油炸食物,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入量,保持心情舒畅,作息时间规律;均以15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自觉灼热感与瘙痒感评分,并对丘疹、脓疱、红斑、鳞屑等客观症状进行评分,根据无、轻、中、重依次计为0分、1分、2分、3分,治疗结束后根据皮损积分下降百分比评价两组临床疗效。
3.2疗效评定标准[2-3]痊愈
皮损积分下降>95%,无新发皮疹;显效:皮损积分下降60%~94%,无新发皮疹;进步:皮损积分下降20%~59%,存在少许新发皮疹;无效:皮损积分下降<20%,不断有新皮疹出现。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治疗后两组复发情况比较与分析
口周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环境、接触过敏、内分泌改变、化妆品、使用含氟的牙膏或含氟的皮质激素有关,日光因素可使症状加重,但具体病因医学界并没有定论[4-5]。
根据口周皮炎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其治疗方案亦多种多样,如使用四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外用润肤剂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虽能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极易复发,严重者甚至可能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给治疗增加难度。
口周皮炎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为“疮疹”、“口吻疮”、“唇风”、“唇茧”等范畴,病位在肺胃,多因火热毒邪侵袭,久伏体内,致湿热内生,肺失于疏散,脾胃为湿热所困,两邪相搏、上蒸下蹿、充溢肌肤而发于唇口。中医治疗口周皮炎,临床多以苦降泄热为主,而不重视润肺生津、健脾益胃,殊不知肺经有热、湿热内困脾胃,可致脏腑津液亏损,若此时再一味地投以苦寒泄热之品,则必将加重阴液亏虚,使虚火内生,病症难除。
笔者在临床辨证基础上结合皮肤生理病理特点,在滋润肺阴的基础上并施清热凉血、健脾益胃之品,则可达清热不伤阴、滋阴不助热之功。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治相对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理瀹骈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本研究表明,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味内服联合黄连蒸水外用治疗口周皮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瘙痒、灼热、丘疹、红斑、脓疱等症状,提高总体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亦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之,发挥中医药在口周皮炎治疗中的优势,可标本兼治,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